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鹏讲道德经

杨鹏讲道德经

道可道,非恒道|第一章第一节2017-03-22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语言表达不了永恒之道;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永恒的创生的力量。

奥利地思想家波普尔认为:凡创造性事件,难以预测。

而道的根本特征,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面对“道”这个永恒的创造力量,语言能如何表达和描述呢?波普尔与老子隔代相通,欲知详情,请点击收看视频。

精神和新娘都说:“来吧!”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启示录22:17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我们来分析《道德经》第一章开篇的两句话: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这两句话,讲的是语言哲学的问题。

道德经开篇,就讲抽象的语言哲学的问题,显得玄而又玄。

其实,《道德经》讲的道理很简单。

随着课程的进展,你会发现道德经的简单结构,看到它本有的简单性。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讲的是语言观,对语言的看法。

老子不是讲无为而治吗?这与他的语言观有什么关系?我们开始讲“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可能有朋友会说,你没搞错吧?应当是“道可道,非常道。

名言名,非常名”。

我没搞错。

我没有用“常”字,而不是用“恒”字,是有理由的。

我解释一下。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道德经》两个抄本,帛书老子的甲本和乙本。

帛书甲本的抄写在汉高祖刘邦继位之前,帛书乙本的抄写在汉高祖刘邦继位后,刘邦是公元前202年继位。

帛书甲乙本离我们现在都已2000多年了。

帛书甲本和乙本,都是恒字。

但后来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改成了“常”字。

为什么要改呢?是为了避讳孝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在位)的“恒”字,改成了“常”字,后来的本子就都按“常”字了。

避讳,指古代君主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孝文帝叫刘恒,抄写道德经的时候,里面的“恒”字不能写,要用别的字替换,所以就替换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讲完版本,我们进入内容分析。

“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道。

名,可以命名定义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名。

这样的翻译,对大家理解这两句话,可能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还得更细分析。

道,可道,非恒道。

是说有一个永恒之道,但我们说不出来,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道。

我们的口头语言,表音的语言,难以表达清楚那永恒之道,与那永恒之道总有距离。

为什么语言表达不了永恒之道。

这永恒之道有什么特点,让人类的语言失去把握能力呢?我们看看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也许就能理解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说道是一个永恒的、创生的力量,不断的在创造。

世界是被创造的,并且这个创造仍在继续,永恒进行。

我们人类的口头语言,面对过去的事,可以讲故事。

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我们可以通报消息。

创生过程,创造过程,是指向未来的,这是无中生有的,我们能讲清楚未来的具体创造吗?创造从来具有自发性,未来不可知,所以语言难以指向未来。

凡创造性事件,难以预测。

奥地利思想家波普尔以此观点来否定用计划的方法来管制社会。

波普尔1957年出版《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波普尔认为,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

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这几条重要吗?讲的都是常识。

但这些常识合起来,就否定了计历史规律可以预测的计划经济观点。

未来是被创造所影响的,未来是开放的。

他的思想,对索罗斯影响很大,索罗斯还创立了开放社会基金会。

我们讲波普尔,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

创造性的事情是无中生有的,难以预测的。

而道的根本特征,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面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类的语言的局限性和无力感就表现出来了,是不是?创造是道的特征,除此之外道还有另外一个核心特征。

我们继续看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前半截讲的是创造的问题,后半截讲的是平衡的问题。

世界的秩序,分为相反力量的相互竞争和互动搏弈,趋向动态平衡。

持续的创造过程难以预测,持续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也难以预测。

是不是?所以语言难以表达这个创造趋动下的动态平衡的秩序。

语言既表达不了未来的动态的创生过程,也表达不了未来的动态的平衡过程。

因为道的永恒创生与持续平衡的特征,所以语言无能为力。

在创造的这个背景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了。

春天,我服从灵魂的指令写在掌上国学开启之际我漫步林中小路在早春的和音中寻找秘密的花序头顶的天空晶莹而明亮那么晶莹,仿佛孩童的幻想那么明亮,仿佛婴儿新生的时刻我曾把时光出卖给懒散琐屑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止步不前春天里,无所不能的翅膀在生长在这蛮荒的大地上神圣的道路开始伸展创造之杯盛满喜悦名可名,非恒名|第一章第二节2017-03-24老子认为,人类之道和永恒之道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之间是有距离的。

人类之名,跟万物共同的概念,那个共名之间,也是隔着千山万水的,也是有距离的。

老子这种语言与宇宙的真理有距离的语言观,与他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有什么关系?它是针对什么样的语言观而来的呢?敬请收看第一章第二节,本条视频时长10分钟。

太初有名,名与上帝同在,名就是上帝。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Logos,and the Logos was with God,and the Logos was God.------约翰福音1:1讲完道可道,非恒道。

下面我们来讲名可名,非恒名。

名可名,非恒名。

是说有一个永恒之名,叫恒名。

这个永恒之名。

我们人类的命名和定义的能力,很希望把它定义出来,把它描述出来,或者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但是老子说做不到。

那么这个永恒之名指的是什么?上一节讲的永恒之道,这一节讲永恒之名。

这个永恒之名是什么意思?我把这两句重新排列一下。

对应起来,这样看(ppt),这就比较清楚。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恒道跟恒名是一对。

道和名是一对。

恒名就等于恒道之名,恒道就等于恒名之道。

这有点绕口,那么恒名指的是什么。

我们还是要做一下解释,这就得回到语言学了。

我们来看,我们以“人”这个名称作为例子。

这就是人,人有个名叫人,我们命名为人,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各种不同的人种,还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种不同的人。

我们都把他称为人。

所以人这个概念,这个名称。

它就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有别于其它万物的共同特征。

可见,任何一个名它首先都得有个概念。

第二它得有个符号,这个符号的中文就是一个“人”字。

还有一个发音,中文的发音就是“REN”,所以它任何一个名字,它都是由概念、符号和发音这三者组成。

那么概念的特点它就是抽取共同的特征。

那我们看下面这幅图,万物的共同的本源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说人的共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抽象出人这个名。

那么万物的共性,万物的共同本源,万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老子把万物的本源和万物的共性,说成是恒道,就是永恒之道。

同样这个永恒之道,它就得有一个共同的概念对不对?我们人有那么一个区别于其它万物的共同特征,即人。

那么万物也有一个共同的概念,对不对?这个共同的概念就叫恒名。

所以恒名就等于恒道,恒道等于恒名。

老子认为,人类之道,也就是我们人类能够用语言去表达的,人类之道和永恒之道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之间是有距离的。

那么人类之名,也就是人类去命名,人类去给予名称,人类去定义的这一切,跟万物共同的概念,那个共名之间,也是隔着千山万水的,也是有距离的。

这些都是语言学的问题,跟老子的政治哲学,跟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是什么关系呢?这么一种语言观就是说语言,我们人类所运用的语言,跟宇宙的真理,跟天道,跟万物的共同的本源,它之间是有距离的。

我们人类的语言它内涵的真理性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道。

它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万物共同的本源特征。

老子的语言观与他的政治哲学有什么关系呢?老子是史官,这个史官他不仅要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他要制定历法,他要观测天象,他还要祭祀神灵,祈祷占卜。

他还要组织朝廷大典仪式,记录君王朝臣的这些言论,甚至还要起草政府的文件,还要管理朝廷的重要档案等等。

所以史官他既要关心宇宙的纯知识,关心天文地理的演变,他同时也要关心国家的治理,他要关心政治。

所以他既是纯知识的探索者,同时他又是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的一个思考者。

这个在道德经里面表现得非常充分。

老子的这种语言观,这种人类的语言、人类的文字跟永恒之道和永恒之名是有距离的语言观,和他的政治哲学有什么关系?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老子的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就一句话大家会怎么表达?估计大家会说无为而治。

没错。

一说起老子大家都知道他主张无为而治。

但是老子的语言与宇宙的真理有距离这样的语言观,与他无为而治的执政哲学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课我们要把语言和道有距离这样的一个语言观,跟无为而治的执政哲学之间的逻辑,把它打通。

我们做学术的都知道,任何一个思想者、写作者,他思考和写作的时候,其实都有一个潜在的对话对象,或者说潜在的批判对象。

老子这样的语言观,认为语言缺少真理性的这样的语言观,它是针对什么样的语言观而来的呢?也就是说老子他所面对的语言观,他想批判的语言观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关于语言的起源的思考,历史上中国人是怎么想的。

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传说,《淮南子·本经》里面有一个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大家看这个很传奇,仓颉发明了文字,这个时候上天就把粮食粟像雨一样的下下来,鬼吓得夜半都哭起来了。

还有传说是仓颉到黄河和洛水的交汇处的时候,有一个灵龟爬上来,这个灵龟背负着神秘图案,献给仓颉。

仓颉就把这个图案记下来,这就是文字的来源。

综合这些传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关于语言的来源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语言是起源于神的。

源于上天,源于神;第二、语言增加了人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什么地方?你看,天雨粟,鬼夜哭。

语言能让上天帮助你,下粮食,语言也能够让妖魔鬼怪害怕。

所以这个语言是神秘的,语言是通神的。

人一旦拥有了语言,上通天,下通鬼。

能够得到上天的帮助,能够让妖魔鬼怪畏惧逃窜。

所以,语言是一种权力,是一种能力,很神秘的一种能力。

所以《易》里面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能够做什么?能够让天下兴动起来所以中国人的关于文字的来源,是具有神圣性的这种感觉。

这不仅是中国人,上古时期从古埃及到古希腊。

人们普遍都认为文字来源于神,具有神圣性。

是人神之间沟通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媒介。

而老子则例外。

(待续第三节)名可名,非恒名|第一章第三节2017-03-24老子认为,人类之道和永恒之道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之间是有距离的。

人类之名,跟万物共同的概念,那个共名之间,也是隔着千山万水的,也是有距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