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及其启发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惠施等。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
“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
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括起来老庄的无为而治分为:节欲检用、省邢少罚。
其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将自己的私欲强加给外部事物,并且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舜帝不是无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么?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贵,令人恭敬地面对南方而已。
)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六亲不和有孝慈。
”(当我们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这些的。
)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根据处理问题不同,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
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
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
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
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道家思想在当时社会未能得到认可,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并且道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影响。
首先,全球性德生态环境危机,则使生态冲突成为头等突出的和平问题。
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
现代化社会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掌握了强大的征服自然的力量,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又给自然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打乱了自然的和谐,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给人类自己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人类正在自己毁灭着自己。
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的和谐,这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大重要课题。
这就要求我们来调适好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生态和谐论在这方面古代老子道家所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即老子为我们确定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行为准则,其可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道是万物万事的本源与本体,他自然而然。
人应该效法、遵循、尊重天地万物自然存在状态及其运动规律,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克制自己好奇心的无限扩张,与自然应处于和谐协调的关系之中,这样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才可保持住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这样也才可以保护好人类自己生存的环境与条件。
因此,当今世界上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须首先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而不应以急功近利、以个别人、个别地区和国家的私利而违背这一原则。
古代先哲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已为社会的实践所证实,不论人有多大的征服自然的力量,这乃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它的智慧的光芒,正在指引着人们去调谐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化工业社会,新技术急剧更新、信息量的猛增,快节奏、高速度、环境的污染、竞争的加剧、破产与失业……使得人们整日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与疲劳之中,这就会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平衡,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在社会上普遍地造成现代化的工业病,如各种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精神障碍、心脏病、高血压等等。
老子哲学中所提出的养生思想中德主静说和庄子所提出的养生论的超脱说,所有这些思想都不仅可以用来修身养性,更是人的心性问题、人的精神价值问题、人生意义问题,突出了人生之内在的精神境界意味。
人们通过这些心理修养的功夫,可以调适人的心理,保持人的心理平衡,从而能使人们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所引起的心理冲突面前,不致失去心态的平衡,导致心理与生理的病疾。
由此可见,道家的心理修养学说,对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谐,以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