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
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
黄琼思索答案却不知道日食情况。
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
2、神童庄有恭3、曹植聪慧4、鲍子难客5、曹绍夔捉择7、解缙敏对8、承宫樵薪苦学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替别人放猪为生.乡里徐子盛懂得<春秋>这本经书, 给几百个学生教授<春秋>.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讲习诵读,很喜欢,于是忘记了他的猪就听老师讲经书。
猪的主人很奇怪他怎么还不回来,就来找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要用板子来打他。
众位学生一起阻止,才没有打他。
于是就留承宫在门下学习。
上山打柴,吃尽苦头,几十年里,就精通了这本经书.9、恒荣勤学不倦当初桓荣遭遇非常事变,与同族的叫桓元卿的同处于饥渴困顿之中,但荣勤学不辍,元卿讥笑桓荣说:"你只不过是白费气力罢了,什么时候能再用上啊?"桓荣笑着不回应他。
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我就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料想到学习能有这样的好处啊!"10.宋太宗学书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有军发,深得其法这一句不太清楚,大概是说他学某种体的书法学的很好』王著在韩林苑当侍书。
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喜欢炼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
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规劝他的得益。
11.崔景偁拜师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
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
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
(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12.为人大须学问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
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
‟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13.读书五失清朝的袁文清(从来不知道清朝有个袁文清,但直到一个袁江,字文涛)曾经说:“我小时候读书有五个过失:泛泛的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问题就是知道得多但是没有什么要旨;喜欢古人的言行,思想总是保守,不敢远望,这样的问题就是学说正统但是没有什么创意;收集材料、笔记过于死板,一个材料没有说完就老是改开头,这样的问题就是作无用功;听说别人的优点,总是马上学习、模仿,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太高的目标;喜欢学习写作,没有能够保留下底稿,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14.颜回好学颜回29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去。
孔子哭颜回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5.张孝基仁爱翻许昌的士人张孝基,娶了同里的富人的女儿为妻。
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贤能,富人痛斥并驱逐了他。
富人病得快死时,将家财都给了张孝基。
孝基按礼仪为他料理了后事。
很久以后,富人的儿子在路上乞讨,张孝基看到他,同情的说:“你会浇园吗?”富人的儿子回答:“如果凭浇园能有吃的,我就非常幸运了。
”张孝基让他浇园。
富人的儿子能够凭自己的力量,孝基很奇怪,又对他说:“你能管仓库么?”回答说:“能够浇灌田园,已经喜出望外了,何况管理仓库呢?我更加幸运了。
”孝基让他掌管仓库。
富人的儿子非常谨慎驯服,没有过失。
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改过自新,不再像以前一样,于是将他父亲的财产都归还给他了。
16.陈实与“梁上君子”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
有一年闹饥荒,有一个偷盗的人进入他的屋子,在梁上等候。
陈实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子(孙子)起来,严肃地训斥他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恶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于是就成了这样子。
”儿子(孙子)说:“成了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
”盗贼大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赔罪。
陈实告诫他说:“看你的形貌,不像大恶之人,应该反省自己为好。
”看他好像很穷,于是命人给了他二匹绢。
从此县中没有偷盗的人了。
17.赵简子元日放生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元旦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野鸡献给简子。
简子很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
门客问简子为什么重赏。
简子说:“在正月元旦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一种恩德。
”门客说:“民众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他们死了很多。
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人们捕猎他们。
捕猎之后再将其放生,您的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
”简子说:“你说得对。
”18.邓攸弃儿保侄邓攸是晋国人。
邓攸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留有一个小孩,算是孤儿了。
正值社会动乱,北方的胡人入侵首都,抢夺牲口。
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亡他乡。
吃光了食物,胡人再次逼近。
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留下了一个孤儿。
现在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大家都会死。
不如我们放下我们的孩子,带着弟弟的孤儿逃走吧。
”妻子听后泪如雨下。
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
”妻子听后也就同意了。
19.张之万之马张尚书张之万,养了一匹红马,非常神勇,曾经日行千里,却没有气喘吁吁。
有一个军人看见非常喜爱,派人来买,张之万不答应。
那人一定要买,张之万无奈,于是让那人牵了去。
没过几天,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很奇怪,询问缘故,那人说:“刚刚骑上去,就被马掀了下来。
连连换了几个人,都被掀了下来。
这匹马是劣马,于是退回来。
”张之万求之不得,于是退回了钱收回了马。
等到张之万乘马时,非常温驯,和以前一样。
原来是这匹马希望跟随主人。
20.王安石辞妾王安石为知制诰在嘉佑六年,当时他的诸弟皆已成立,家中负担不象过去那么重了,当时他还任工部郎中、纠察在京刑狱,官职与俸禄都有提升,已经步入社会上层了,因此贤惠的吴夫人也想让丈夫享受一下上流社会的待遇,偷偸为他买了一个妾侍奉左右。
大概王安石家中当时既无姬妾,又无丫环侍女,因而看到家中出现一个陌生的年轻女子非常吃惊,忙问她是什么人。
这一女子告诉他是夫人令其侍奉左右的,王安石便明白怎么回事了,又问她姓氏家世,何以至此,她则答称本为军中大将之妇,由于丈夫运米失舟,按照规定必须陪偿,结果用尽全部家产也不够,只好将她卖掉抵债。
王安石对她的悲惨境遇十分同情,又问夫人用多少钱将她买来,她言是九十万。
这个数字对于王安石来说也不算小,他却将这一女子的丈夫唤来,令其夫妇相聚如初,并将九十万尽赏他们。
21.宋仁宗忍饿一天早上,宋仁宗高兴之余,对身边的大臣说:"晚天晚上我睡不着,于是就觉得肚子很饿,特别想吃烧羊!"大臣听到后即问:"那圣上何不吩咐小的去取些来?"仁宗听后说道:"你听说过在皇宫里只要什么事情都索要,臣民百姓也会效仿的吗?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向你们索取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以备我急要了!那么久而久之,就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宰杀很多畜生呀!何不忍下一时的饥饿,而不去无止境的屠杀呢?22.范仲淹罢宴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厚厚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23.顾荣施炙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
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对烤肉垂诞,很想吃几块。
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
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
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南流,每当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24.逆旅主人无情在京城里一种住店,客人来了,给他一间房,便可歇息,早晨到了,客人出去办事,晚上回来睡觉,什么生活上的事皆是客人自便,但是月租还是挺贵的,如果不给那么多钱,就会吃官司。
如果生了病的客人,就要赶他走,如果病危了,虽然还有些气息,还没死,就把他丢弃街头,还要霸占他的钱财。
怀孕的妇女被店主认为是不吉利的,绝对不会让她住。
这种住店非常的薄情寡义。
但是这种店主绝不是天生就是如此,而是因为是在京城,鱼龙混杂,所谓形势使然25.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卖一套房子。
家人们要把它卖出去,买房子的人求见,于是元方告诉他说:“这房子很好,就是没有泄水于外的处所。
”买房子的人听了,立即推辞不买了。
子侄们为这说了埋怨他的话,元方却说:“如果我不说的话,我就是在欺骗他。
”26.岑鼎战国时代,齐国出兵攻打鲁国,索要岑鼎。
鲁国国君偷梁换柱,把另外一个鼎献与齐君,然后请求订立互不侵犯条约。
齐君不相信这个鼎是真品,提出附加条件:如果柳季说是真的,我们就接受。
鲁君只得派人去请柳季。
柳季说:您把岑鼎看作镇国之宝,而我把食用看作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在您想毁坏我的信用,保全您的岑鼎,我难以从命。
鲁君无奈,只好献出岑鼎。
27.杨万里与“诚斋”杨万里,字廷秀,是吉州吉水人。
绍兴二十四(1154年)中进士,做了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当时张浚被贬谪在永州,正比们辞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访都不能见到,写信尽力请求才被召见。
张浚用使心意正直诚恳的学问(即儒家中庸之学)教导勉励她。
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28.和氏璧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
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
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
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
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
厉王派人去检查玉。
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
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
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
卞和又去献玉。
可是大家仍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