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财政支出增长的若干理论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1、对于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其中尤以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为著名,他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瓦格纳法
则”(Wagner’s Law)。
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两方面:
政治因素:随工业化发展,经济中人们的交往增多,关系更复杂,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方面。
经济因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要求政府进行调节。
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公共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
2、皮科克与瓦埃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分析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规模。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
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
策。
3.社会性因素
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
镇化等因素。
物价上涨。
政府职能增加,政府机构扩大。
公共工程和国防费用。
2、 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福利经济学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分析主要是从微观角度进行
的,它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
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
量。
如公共物品的需求、成本和价格、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
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的变化特征。
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规模
(或者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定;同时,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因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
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运行则是另外一种情形。
1995年以前,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9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
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
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拨付。
简而言之,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必然较高。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起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
因此,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
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由此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进而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
而且我国列入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的速度过快,下降的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但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逐年下滑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经济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降,是因为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加快增长,上述逐年下滑的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中止,转而
趋于回升。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弹性边际倾向以及由二者决定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在1996年停止下降,1997年开始回升,特别是自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后,回升速度较快。
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已远远超出美国,这是未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继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影响行政管理费的因素及有效控制
因素:1.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影响因素:
经济总体增长水平
财政收支规模
政府职能
机构设置
行政效率
管理费使用效率
1.外在因素:财政收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水平
内在因素:政府机构膨胀,财政秩序紊乱,预算编制不合理,只管支出不管绩效
2.有效控制:1.明确政府职能,消减政府机构(五次机构改革教材105页)
改革开放以来,1982、1988、1993年国家政府为机
构“消肿”已做了大量努力,虽然都有一些成绩,但
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改革始终
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将机构改革进行到底(见财政学案例库 第18页)
2.加强行政方面的法制建设
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建立一个类似的责任链条。
在
财政预算上,应该是一个县具体的政府工作部门,对
县财政负责,县财政对县政府负责,县政府对县人大
负责,县人大对民众负责。
“通过这种链条,建立严
格的层次分明的预算制度,只要是在预算外的消费,
就是违法,就要受到惩罚。
”
3.加速政治体制改革(传统体制政府包揽过多)
4.增强行政性公共物品提供过程透明度(公民得到充分的信息
并实施有效监督)
结论: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规模较大、消耗性支出庞大
建议:建立廉洁、高效的瘦身政府,这需要每个公务员的共同奋斗
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简述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规模与结构:1.我国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65%以上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55%以上,每年均大
幅增长,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4%左右。
1998年以来连续5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
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财政从
1998年到2000年增加教育经费183亿元。
2.除政府投入外,目前已经形成政府投入、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
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收取学费和杂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
结构: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不合理。
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初等教育的发展,特别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的困境。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和结构不合理,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和效益。
提供方式: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义务教育(初中高三个层次)属于纯公共物品,由政
府免费提供;
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属于混合
物品,可以混合提供;
政府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起主导作用,原因:
知识是生产力
避免受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资本市场不发达和不完善
教育具有强烈的正外溢性:
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缩小贫富差距,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
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