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
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6)偏好不合理(7)市场不完全(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G<1第二章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公共定价:就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纯公共定价: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
管制定价: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的价格。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 :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的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2.二部定价方法:基本费+从量费3.负荷定价法:按不同的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间接民主制:公民直接选举代表,代表在决策过程中体现他们的偏好,反应他们的意愿。
公共选择的机制:个别消费者的偏好通过政府机制转换成集体决定的方法。
1、一致性原则2、多数性原则:简单多数原则(一半)、复杂多数原则(如2/3)3、最优多数性原则:从成本角度对多数原则进行优选。
中间投票人:(在投票人单峰偏好的情况下,通过两两选择,就能够产生一个稳定均衡的结果。
而且还会确认一个其偏好占优势的中间投票人。
)如果所有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投票下,结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投票人是奇数)。
阿罗不可能定理:要寻找一种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能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人的偏好转换成一种社会偏好的决策机制,是不可能的。
互投赞成票:投票者在选择自己最偏好方案的同时,也赞成于己无关但对另一投票者至关重要的方案,以获取该投票者的支持。
第三章财政支出瓦格纳法则: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早注意到财政支出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
他认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特别是国家活动的扩张。
后人把他的这一论断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在和平时期,财政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这时的增长是直线型的;在战争时期,财政支出呈跳跃性增长态势,这时,由于战争支出的大量增加,私人部门支出和民用财政支出相对减少;战后,民用财政支出快速增长,部分替代战争支出的下降。
“审视效应”和“替代效应”。
财政幻觉:投票者不能充分理解政府支出增长时的税收的真正含义,从而将选票投给实行高支出政策的候选人。
(自身利益最大化、选票最大化、预算最大化)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1、需求因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
(1)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收入弹性高,价格弹性低)(2)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人口规模、结构,技术进步,公共选择的过程)2、供给因素(1)服务环境。
(2)公共物品的质量(3)相对价格效应。
财政支出分类方法:经济性质、支出用途和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项目评估的方法:净收益现值法:选择适当的社会贴现率,折算为现值,将效益减去成本的净收益。
内在报酬率法: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
效益成本比率法:求出效益与成本现值的相对数,作为决策依据。
影子价格:根据市场价格计算的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配置时的价格,反映的是社会机会成本。
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因素分析评分法:将影响收入和产出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分析,并将投入产出比进行计算据以评价的一种方法。
财政支出原则: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效益原则、公平原则(强调的是社会公平)第四章购买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费、社会性支出。
科学研究费支出(社会性支出)的对象:1、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纯公共商品,主要由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包括大学)来提供。
2、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为科研机构提供适度的补助和奖励。
3、科技市场的管理,维护专利制度,打击侵权知识产权行为是确保科技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
环境支出的对象和方式:1、环境保护的管理成本(政府出台相应法律,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并承担其成本)2、环境治理的成本(对污染者征税、建立污染权市场,拍卖污染权。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基础设施投资:基础产业是指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
在财政理论中,它通常特指公共部门的有形资产。
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
基础产业投资的特点1、基础性。
基础产业之所以是“基础”,就在于它在国民经济的产业链中居于“上游”环节。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共同条件”,而基础工业的产品是其他生产部门所必需的投入品。
2、自然垄断性。
基础产业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非常大,而运营时的变动成本小,在产量达到设计供应能力之前,由于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其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
这种成本结构使得市场不太可能在一个给定的地区支持超过一个供给者,从而使得惟一的服务供给者成为垄断者,这种由于成本递减而导致的垄断就是自然垄断。
3、混合商品的属性。
基础产业中,绝大多数属于混合商品。
它们虽然几乎都可以排他,但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其拥挤系数介于0到1之间,即在消费量达到其供给能力之前,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相互之间并不受影响。
基础产业的这种特性,使它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部门,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公共投资就是其中的一种。
政府投资农业的方式: 1、稳定农产品价格(1)价格管制(2)价格平准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1)对农用生产资料实行价格补贴、财政贴息(2)农业税收政策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五章政府转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提供的各种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特征:普遍性;福利性;强制性;互济性。
社会救济:政府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和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而生活困难者提供资金与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生存保障、接受对象是弱者,不讲究权利义务的对等性:2、受益人的选择性,经济情况调查符合条件的个人或家庭)社会保险:提供日常,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
(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必须提供资金,共同分担,互助互济)(基本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劳动报酬和基本生活保障之外的给予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保险—完全基金式:储蓄积累式,根据未来支出需要确定和预提社会保障基金,并进行储蓄积累。
(自我赡养模式,来源于自己工作时缴纳的保险费)财政补贴: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任务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某些特定企业和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和津贴。
如何正确利用财政补贴(阐述):1、合理确定财政补贴的范围和项目(1)不发达市场经济下,财政补贴的主要任务是理顺价格关系,完善市场机制。
财政补贴是进行价格改革的润滑剂,是保证改革正常进行的稳定因素。
(2)发达的或者成熟的市场经济下,财政补贴的主要任务是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
A.对自然垄断行业补贴,结合公共定价,提高垄断行业资源配置效率。
B.排他性不充分混合物品的补贴,矫正外部效应。
C.对农业的补贴,弥补农产品价格缺陷,达到稳定农业和经济的目的。
D.降低市场调节的成本,对过剩产业和夕阳产业进行补贴,实现资源从容转移。
2、财政补贴的利用必须有一定限度财政补贴的实际作用实际上是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靠制度,这是主要工具,然而制度是不可能尽善尽美,面面俱到的,不可能完全依靠制度弥补市场失灵,还必须要有像财政补贴这样的辅助性工具。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形式:1、纳税豁免2、纳税扣除3、税收抵免4.税收饶让第六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方式取得的可供其支配的财力,它表明政府获取社会财富的状况。
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财政资金财政收入原则(阐述):根本上,是政府为实现自己的职能而进行的筹资。
收益原则:按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消费和收益,消费收益多的多分担,少的少分担。
支付能力原则:按人们的支付能力,收入水平高的多分担,低的少分担。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