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
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⒈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
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
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入近万元,上缴利税余万元。
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收入余万元。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
市文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
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坪中草药文化、白河秦楚边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格局。
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⒊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
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体制陈旧僵化,造成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
“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观念还比较浓厚,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
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
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
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
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
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
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⒈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⒉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
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