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

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

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

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

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

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

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

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

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

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

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

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

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

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文化活动62项,既有古蜀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活动,又有红色文化、网络文化、国际文化交流等现代文化活动。

6.文化体制改革破冰文化活力初放。

以资源重组为重点,抓好文艺单位的体制改革。

调整和改革文艺院团体制,将成都歌舞剧院、话剧团、木偶皮影剧院、京剧院等组建为成都艺术剧院,将杂技团、艺校合并,通过“院带团”和“团校合一”等形式,逐步实现土地、房产、设备、技术和艺术资源的整合。

以成都艺术中心为基础组建了成都演艺(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

将川剧艺术中心并入川剧院,重点保护和扶持川剧艺术。

所有文艺院团积极稳妥地推进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

成立了在文化部门领导下,独立于各艺术院团的艺术委员会,抓好重点演出项目的策划和创作工作,积极探索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新方法。

7.文化资源整合和文化产业行业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呈现良好态势。

打破部门所有和行业界限,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正在形成一种趋势,新的文化产业样态不断产生,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科技与文化结合,科技文化产业成为亮点。

科技教育介入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

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设有音乐美术电影专业,西华大学创办动漫学院,成都正在形成一批电影电视动漫文化创作人才队伍,一批文化产业校园区正在酝酿形成中。

现代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日益结合,在增量领域出现了文化产业由传统部门向新兴部门的开拓和发展,由“离线”产业向“在线”产业的发展,由思维创造力向实践创新力的发展,呈现出以新型“创意产业”为龙头的发展新格局。

(二)文化产业现状阶段评价与发展不足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创阶段。

无论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品牌塑造、产业链接,还是在对外交流传播、国内外影响等方面,成都文化产业均处在萌动初期。

成都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都经济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的路才刚刚开始。

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名气还不相称,与成都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尚不匹配。

一是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

成都文化产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成都报业集团外,成都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文化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成都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

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但也需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更需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企业,以参与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展示成都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竞争实力。

二是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

成都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近年是有成效的,但在文化产业产品资源价值的挖掘和价值链的延伸上还有相当的潜力。

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

成都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

就公益性文化事业而言,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对其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市场化的部分(如文物产品的复制、仿制和创新)缺乏开拓,对其可以同市场结合的部分(如同旅游业结合)缺乏开放性的利用。

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处于低级阶段,发挥价值不够,缺少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未能形成有效产业链。

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以唐诗为主的诗歌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挖掘其深刻内涵,打造培育成有全国、国际性影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精品者更少。

三是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没有形成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最明显的就是成都市留不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成都是中国旅游城市,但成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校内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需要整合,但仍存有各自为阵、力量分散的问题;省市文化资源分割,没有形成合力。

四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

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错位”并存。

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偏重于传统文化事业型的管理模式,“管”、“办”不分,对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市场性文化企业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办法,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

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仍然存在。

新闻部门、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

省市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间文化资源利用与共享,不同程度地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影响。

成都不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

市场发育不足,缺乏规范。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五是文化生态环境还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还不完善。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失。

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尚不统一。

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成都还没有一个统筹全市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

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短缺。

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成都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支撑体系还未形成。

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目前都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

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六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仍是瓶颈。

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

现行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府为主,投资渠道单一,融资办法不多。

从1991年至2003年的13年中,市财政对文化共投入6亿元资金,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仅2.8亿元,平均每年仅2千万元。

政府投入不多,社会融资很少,健全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缺乏的机制缺失。

七是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

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文化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民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走出文化只是意识形态,改变重视和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轻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树立文化的产业经济意识,强化文化是生产力、是文化软权力和软竞争力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文化的经营理念转变是当前的难点。

文化产业观念不仅有意识封闭的问题,还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问题。

二、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与对策措施(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植根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基础上的成都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们正迎来本世纪头20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经济的发展,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基本小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前置条件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根据国外的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带来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和社会文化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