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课论文——全球化与改革开放

毛概课论文——全球化与改革开放

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摘要】:邓小平的开放理论把中国从贫穷落后带向现代化,使中国走向富强。

它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产生并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背景并鲜明的反映出全球化的时代特点。

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提出的背景、条件以及我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来看,都证明了对外开放是正确的,是适应全球化这个大趋势和潮流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关键词】:邓小平开放理论全球化发展一、全球化的背景什么是全球化?目前对这一概念没有统一的看法。

有的从经济角度理解,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是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全面形成以及资本、商品和人员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有的从文化方面理解,认为全球化是文化或文明的整合;有的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美国化,如此等等。

这些观点,从一个角度看,都有些道理,但从总体看,都失之偏颇,缺乏宏观整体的把握。

我们认为,全球化的最本质、最一般的含义,应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一体化过程。

对全球化概念作为这样的理解,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

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全球化”的术语,但他用“世界性”或“世界历史性”的概念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例如: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因而,“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马克思还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对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只有随着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增长才能获得真正的保证。

因此,“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是共产主义产生的两大前提,并且它“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如果说在当时还只是一种天才的预见的话,那么,这个预见在今天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被证实了。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全世界各民族几乎都卷入世界历史的巨流,即使是第三世界,也深深地介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

就这个意义而言,当今世界已经以整体的步伐跨入世界历史的行列;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和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外。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主动地扩大世界交往,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真正使自己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能有效地克服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因此,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观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深刻的教训。

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打开国门,大胆吸收和利用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开放理论,就是在这样一种世界大势和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和发挥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系统回答和阐明了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为什么要开放和如何开放的问题,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开放理论的提出第一,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世界大势的认识上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依据。

二次大战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由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是战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所致。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世界日益联结为有机的整体,不仅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广泛和密切,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交往也加强了。

一方面,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敢轻易地操动干戈,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从西方发达国家整体来说,有能力发动战争的强国都已是世界经济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断裂,各个强国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

另一方面,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必须实行经济开放,都不能搞自我封闭。

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它们的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些问题,继续发展就要受到限制。

从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如果不开放,不发展市场经济,就只能继续贫困,甚至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正是对战后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邓小平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概括。

他在1985年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后来,他又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从而对世界大势作出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为我们的开放提供了国际环境的依据。

第二,提出向资本主义学习,大胆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从思维方式的转变上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依据。

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它高于并优于资本主义。

但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它在经济文化上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这样,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便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问题。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一向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他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开创世界历史过程中所起的革命作用,认为“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现在又过了100多年,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又远远超过它在前100年所创造的成果。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主要是在资本主义下创造的。

因此,不承认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不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成就,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对此,邓小平有许多深刻的论述。

早在1977年和1978年,他就指出:“搞现代化,理所当然不是拿落后的技术作出发点,而是用世界的先进水平作出发点”。

他严厉批评那种把引进世界先进成果看作“洋奴哲学”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最愚蠢的”。

因为一切先进成果都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是资产阶级也懂得这个起码的常识,世界上先进的东西它都引进。

因此,他要求我们“不管那些‘洋奴哲学’的帽子”,实行‘拿来主义’”。

可以说,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文化,是邓小平开放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并且正是由于这个基本观点,对我们从思维方式上转变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从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上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依据。

中国在历史上有过对外开放、经济繁荣的辉煌时期。

但到了近代,当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工业革命,开拓世界市场,并称霸整个世界时,中国古老的文明就开始衰落了。

自明代以后,中国又走向了闭关自守。

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段历史时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他说,如果从明朝时期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200年。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还是实行了对外开放,不过那时只能是对前苏联、东欧开放。

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没有多大发展。

其原因,一是人家封锁我们,迫使我们处在孤立隔绝状态;二是在“左”的思想的指导下,把闭关自守看成是独立自主,把对外开放看成是崇洋媚外;三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按计划生产和分配,不需要市场竞争,生产不按国际惯例进行,不遵守市场规则,也无法打进国际市场。

这种闭关自守的经济体制,不但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同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所以,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开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国只有打开国门,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积极扩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三、对外开放理论的内容1、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

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

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道路选择。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援,发展国际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尽量争取外援、加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之一,始终坚持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不谋私利,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看作是处理国际关系最具强大生命力的原则。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遵循睦邻友好原则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是外交方针之一。

2、对外开放理论的主要观点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对外开放”是我提出来的。

“对外开放”这一提法,是对国际分工、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易于为我国人民所理解,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这一提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关起门来是不行的,必须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内开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的开放。

(3)对外开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

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

(4)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

“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要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