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
球溪镇中心校:陈国胜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学校管理层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之一是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实施课堂评价目标表多元化,加强教学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是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积极情感态度
通过参加县进修校主办培训学习,从进修校专家、老师,以及同行那里学习到不少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谈谈自己粗浅的认知和思考。
首先、学校应转变课堂教学管理目标,从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多元目标。
促使教师探索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培养的方法。
学校应积极化解家长、社会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增加的升学压力,在过程管理中千方百计避免对教师考核标准单一化、考核分数化、围绕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急功近利的严重倾向。
学校教育考核标准的改变能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以单纯的应试为目的,在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不仅重知识、重技能、重方法,更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启发与引导,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与体验,更重视通过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就会表现出来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中,教学业绩仅为指标之一,且权重也不是唯一的重要指标。
学生发展状况也成为重要内容: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情况、与入学相比该学科的进步情况、学科态度的主动程度、学生该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也纳入考核:师生课堂与不同层次学生交流的人次数、不同层次学生课堂交流发言的人次数、师生交流过程中问题的梯度和广度等。
在考核的指标中,应关注到学生对待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并把这一指标给予较高的权重,这就明确向全校老师们做了一个导向,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调动,增强学生学科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思维发展能力,自主学习等能力;教师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到与各层次学生的师生情感交流,体现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增长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的改变来加强教学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来培养学生的
积极情感。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决定的。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能力,为自身、为家庭的基本生存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提供保障,进而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力所能及的一份贡献。
学校学习对学生而言,是重要而且必须的,但学校学习只是学生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远非生活的全部。
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们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自己现在需要的的技能和本领,让他掌握什么是生存所需要的,什么是可以暂时搁置的,抓住自己发展的关键需要部分。
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调动学科老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系统总结已经积累的大量的关于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方面的经验,并进行必要的理论思考。
学校要求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基本性即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学科基本的知识结构与规律性,即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
基础性即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从学生的基本经验出发,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学将基础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所突破,达到
更高的层次。
所谓范例性,指教学内容必须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起到范例作用的基本知识,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要求——基本性,又是对教学对象的针对性要求——基础性,更是联结两者的形式——手段。
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对自身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面面对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社会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本生存能力。
第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课堂教学的全面性和层次性设计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情感。
因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异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因遗传因素带来的个体差异。
除遗传因素导致差异之外,学生形成个体差异的非遗传因素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性别因素、性格因素、环境因素、知识能力的基础条件等。
环境因素又包含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要求。
现在大班额制的现实,向课堂教学提出了两个现实的挑战:一是如何在推进整体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二是如何对待各种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和评价。
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观念更新,
集体学习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较为合理的评价。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和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差异性的事实,首先解决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学生成才观念、学生发展观念。
第二则利用多元智能等理论来开展因材施教,开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差异性要求,优先解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保证总体任务,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类型学生情况的教学任务,满足更高或是较低水平学生需要,让各种类型学生都的得到有效发展。
所以在学校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考核中关注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层次性和广泛性。
第三利用多元智能等理论来解决学生的培养目标问题,根据学生的各种智能特长和兴趣特征,确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培养方向,课堂教学中给与学生相应的关注和指导,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有效培养。
各有所学、各有所长的学习必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