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芦咏莉博士副教授导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作为大校长,我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需不需要知道?从管理到领导,就是要给予每一位员工思考的头脑,由员工自己在面对情境时去做判断和选择,而不是简单地管理。

这是题外话。

回到今天的正题——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有什么程序?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有效教研的标准是什么?有了这些标准,不管我们怎么去设计流程,都不会偏离主题。

空口无凭,下面咱们来看课例。

课例:《耳朵上的绿星星》录像回放前面那个环节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叫什么?对,导入。

“种花”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叫什么?评价,对,这是一种评价的方式。

我们可以看在课堂上有多少种评价方式,该怎么用?咱们来看这节课前后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前者评价能让孩子觉得愉悦,所以我们称之为情感性评价,后者则称为知识性评价。

但根据脑科学的研究结果,孩子在课堂的前20分钟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这时候如果过多情感性评价而没有知识性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不牢固。

另外,是具体的评价好还是模糊的好?具体的好。

为什么?因为具体评价给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这需要老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回答,并能用语言组织起来反馈回去。

另外,还需要老师了解所教年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像这个老师,就抓住了“后鼻音”这个学习要求。

“是一种,这就是下定义了,真好……”,老师这句评价很到位,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要说完整的句子,所以要强调出来。

“这个词用得好”,“他句子说得很完整”,这些都是评价。

为什么在我的概念里,不建议把“种花”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它把正常的教学流程打断了,所以应该以知识性评价为主,用情感性评价来调节。

前面有学生提到“滋味”,但老师“没听见”;这里也是,学生说疼,老师想说疼哭了。

为什么?因为她在想着自己的教案。

所以我们在听课评课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去听老师去说,看她是怎么想的。

以上这个环节叫什么?识字教学。

第三个环节是课文讲解。

就大家刚才所看到的,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让你给这节课打分,你给多少分?满分是100分,给90分以上的举手?80-90分的呢?70-80分的呢?70分以下的?来,先请给70分以下的老师,说说您的理由:(学员1:老师对所有的学生做了同样的支架,没有层次性;没有一个学生提问题,体现不出学生的创造性)(学员2:支架理论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支架;创造跟学科的内容和具体内容有关,可能这节课弱一些)给90分以上的老师,你的理由是什么?(学员3:在导入部分,创设的情境很好;识字教学抓住了学生的学习要求;课文讲解部分老师声情并茂)我想追问第三位老师,听了其他两个老师的意见,你会不会改变自己的评分?不会,仍坚持你的意见哦。

其实谁打多少分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的理由。

从三位老师的发言可以看到,大家切入的角度不同。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交流聆听不同的声音,多从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听课、评课、再创课《耳朵上的绿星星》同样的老师和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

(录像回放)这一环节叫什么?跟之前的导入有什么不同?(很简洁,这次是30秒,上一节课是2分钟)当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区别。

还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导入更真实,第一个则都是假设的情境,有点“表演秀”的性质)另外就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在特级教师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课程资源,他可以用简单的几个词、几句话,从生活实际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新老师或正处于爬坡期的老师,他会带很多道具或教具。

在前后两节课的导入之间,有人可能说前一节课好,因为导入内容与课堂内容有联系。

但什么叫相关?我认为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要么是在工具性上相关,要么是在人文性上相关,而不是单纯地形式上的相关。

那么,评课还要看哪些方面呢?当屏幕上没有老师的“大头像”时,你还注不注意看?要看,要去观察孩子,去看孩子学习的状态;还要看老师这时候在干什么。

“有的同学不仅认字,还组词了,很好;有些同学把字打断了,同桌之间相互认,这也是很好的方法……”这两句话代表什么?当老师把学习的时间放给学生时,会出现千奇百怪的情况,但老师还要收,这就是一种引领作用,是一种提示。

如果孩子们每天这样听,耳濡目染,时间久了就转变成自己的行为了。

“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它头上的拼音多注意,有不会的就向旁边的同学请教……”老师的这段话有没有意义?有,她又是在传授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可以怎么做。

老师重复了任务,重复了方法,请注意学生的状态怎么样,老师又在做什么?看,有孩子提问了:小松鼠过生日为什么不吃生日蛋糕?老师:“下次它过生日我建议你送它一个好不好?”老师回应得不一定好,但主要是看这种氛围,学生敢于问出各种各样他“自己”的问题;这是800人听课的会场,反映出了课堂的真实生命状态,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

不像有些课堂,学生去猜摸老师的心思,专门按老师想要的去说和回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奴性”。

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属于比较慢的那一种,但在800人的会场,她会抢话筒,就是觉得有话可讲。

为什么?这跟我们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关。

请大家关注两个问题:第一,老师为什么会请这个男生起来呢?这就是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他很清楚学生的情况。

我们常讲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是没有自己的设计,而是可以有效利用课程生成的资源,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二,孩子的阅读方式是图文结合的。

25乘3,有的孩子得85,老师说你就回去改吧,但老师并不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他没有追问,所以不知道该给学生什么样的具体指导。

我的课堂记录(见PPT)两节课都有三个重点字,但并不完全相同。

这就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才是教学重点?山东高考压力那么大,老师很辛苦,却教不出好成绩,因为我们做了太多无用功。

教学重点来自哪里?是课本还是老师认为的?或者学生所认为的重难点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反思:教师的角色教师是组织者,是“导演”不是“主演”。

要把学生推到“镜头前”,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知识的“派”结构,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不要说你大学毕业了就完全合格了,要看你在教学中,能否把整个学段的知识打乱了再串起来。

为什么说实验二小的老师厉害,他们进行的教研是大教研——把每个学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知识全都放在一起,不管你是教一年级的还是教六年级的,都可以联系起来。

这就是教学的科学性,他必须能把知识转化为点、链、网。

条件性是什么?包括三个学科,即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

现在的老师不是你简单地懂你所教的学科就行了,那只是教学的一部分,但我们还要懂教育,懂管理。

否则老师一走上工作岗位,根本无法面对那么多学生问题,也无法将班里的学生组织起来并管理好。

有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还不够,这些都是老师自己的,怎么能把它们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呢?这就看我们教学经验甚至教学的艺术,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反思:一节好课的标准我们教研活动是要先确定主题,但这个时候还没有方向,而标准是用来确定方向的。

一般老师上课时都想着谁?想着自己。

这个时候老师关注的是这些东西:教师教态、教师语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谁?学生。

这个时候老师关注的是这些东西: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合作、学生的质疑、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所认为的一节好课的标准。

(效益、真实、学生发展)什么方面的发展?(思维)对,思维是我们所认为的最高的学习活动。

所以,我个人认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的思维状态怎么样。

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第一要看学生思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要看他们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即教他们如何去思考;第三,要通过思考,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如何引发学生的思考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有兴趣。

怎么引起他的兴趣?要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比如多元化、调动多种感官,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有挑战性。

什么叫有挑战性?就是维果斯基说的,要落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小学老师更多地注重了趣味性,但可能忽视了挑战。

如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要追问,把问题具体化。

你是怎么想的?继而交流、评价和引领。

关于好课的标准,这是一个理念,那在听课评课的时候,我们要考虑这四个问题:听什么?怎么听?怎么记录?如何整理?咱们老师都听什么?环节设置、教法和学法、目标、学生参与质量。

其实我想告诉大家,不用听得太多,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局限的。

根据记忆组块,人的记忆容量是7加减2,超过这个量,记忆效果就不好了。

环节的设置可以听到,但教法和学法不一定能够完全听到;另外我认为目标是不能听出来的,听到的只是你所能听到的目标,究竟老师所设计的目标是什么样的要问他,听他说,以其之矛攻其之盾;至于学生的参与质量,这是完全可以听到或看到的,也就是学生的反应方式,而且这是我听课的过程中最关注的。

以上说的是听什么,那怎么听?坐在什么位置?坐在后面是看不到学生的,坐在前面或中间才能看到学生,甚至可以跟学生简单地交谈几句话;下课以后,可以留一两个学生问一两个问题,问他听懂了没有,还可以考考他;如果提前跟老师打好招呼,还可以在老师走后让学生当场评课,等等,这些都是听课评课的方法。

关于记录。

我的记录是比较简单也比较乱的,但随时可以用线拉出来,写上你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关于整理。

整理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思路整理说来,提高效率。

评课是什么?是说服人的艺术,不是为了证明你比别人高明。

如果你说的没有被老师接受,那就没效益。

所以我在评课的时候,不求全,而求对老师有用。

另外,还要注意评课的艺术,我在评课时,就特别关注被评老师的感受。

在一开始,我就让老师谈他自己的目标和设想;中间,我会关注他的感受,给他说话的时间;最后,我还问他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他有什么感受。

另外,要融让老师解释,并且善于从他的解释中引出你评课的话题,而不要不理他,再重新引出一个话题;把他的一个小话题变成一个大观念。

反思:如何听评课?听什么?是听细节还是关注大的观念?评什么?流程是可以看到的,不用再谈;但目标是看不到,所以要问目标、听目标;另外就是特别关注感受。

怎么评?引申:从小案例引出大话题。

评课不要追究对方去承认什么,不要证明你比谁高明;不用形成定论。

做判断时,一定不要仅仅关注于眼前。

人生要有规划,要从长远发展来考虑。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