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三答题模版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三答题模版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三答题方向与注意事项荒漠化一、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②动力条件:大风频繁③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在①过度放牧②过度樵采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二、荒漠化的危害1. 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基础设施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严重影响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3)解决生活能源问题(4)发展节水农业(5)植树种草,防风固沙(6)设置草沙障一、湿地的成因①气候:多雨、蒸发弱②地形:平缓、低洼、排水不畅。

③土质、土层:冻土层或透水性差。

(或多滩涂)④水文、水系:河网密布、经常发生凌汛、河流泛滥。

二、湿地的作用1、生态效益:①调节气候②维持生物多样性③调蓄洪水④降解污染物。

2、经济效益①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②提供矿物资源。

③航运。

3、社会效益①旅游观光。

②教育与科研价值。

三、湿地资源问题数量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四、湿地资源的保护①退田还湿地;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③防治水污染;④禁止滥捕滥猎保护野生动植物;⑤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⑥建立湿地保护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一、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条件自然地理条件:①位置②气候③地形④水文水系⑤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①工农业、②人口、城市③经济基础等二、田纳西河综合开发的经验的启示是什么?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1、3、2、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一、评价区域优势资源开发的条件:资源的丰富程度与优劣、市场开发前景、交通状况、 水资源状况、资金、技术等二、分析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地位下降、生产成本上升、 环境污染等三、分析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主要有两大途径: ①调整产业结构, 对能源、 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四、德国鲁尔区兴起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比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利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五、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1 生产结构单一2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 世界性钢铁过剩4 新技术革命冲击六、 德国鲁尔区整治措施: 1、调整整产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 网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七、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 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八、山西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① 煤炭运输量大: 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 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 目 前山西每年外运煤炭约 5 亿吨。

② 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 向西有黄河, 向东是太行山, 向南是黄河, 向北有干旱的荒漠, 不利于晋煤外运。

(2)水资源短缺①原因: 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 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区域农业发展一、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1 地形:高原、山地、平原地形多样,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地区) 热量条件满足一年一熟的要求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高有冻土和沼泽 4、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西部有牧草分布降水较少; 随着人口的增加、 灌溉②解决措施:实施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九、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措施: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处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十、山西省应采取什么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1) (2) 争;(3)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开采成本;加强煤炭的深加工和转换,变成电能、煤气、液化产品等,增强市场的适应性和竞 加强煤炭为原料的其他化工产品开发,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2 气候:雨热同季(但有半干旱3 土壤: 黑土、 黑钙土广布, 有机质二、 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国家政策的支持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1 平原:商品粮基地2 山区:林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3 牧区:畜牧业基地四、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黑土流失、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覆盖率日益下降、草地退化、比重下降、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对策: 1、加强黑土培肥,防止黑土流失2、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 牧业3、合理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4、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培育良种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区域发展条件思路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需要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和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背景、经济腹地、技术、政策、 地区的开放度、生产协作关系等 )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 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出现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出现问题原因:产业基础薄弱、市场腹地小、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旅游地理答题模版一、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方法 :① 要考虑资源的质量,即考虑其“非凡性”的特点、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评价性 语言为审美价值高 (低)、历史文化价值高 (低 )、非凡性强 (弱)。

② 要考虑资源的集群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资源集群状况是否优良。

③ 考虑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地域组合状况是否优良二、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景区旅游环境承载能力 基础设施和地区接待能力 客源市场条件其他:政策条件、服务质量、治安等(获取信息) 三、 旅游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禾①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文化交流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弊:①带来环境污染②对动植物的破坏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④对文物古迹的破坏⑤对正常 社会秩序的冲击四、 旅游开发对区域发展出现问题解决的措施:1、 2、 2、 1、 2、 3、4、5、1 立法和政策 2建立保护区 3排污处理 4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5对环境破坏的禁止 6 保护规 划自然灾害答题模版一、 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 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二、 防治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 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意识。

4.实施自然灾害保险制度但也应注意, 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 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

如:洪涝灾害 ——恢复植被 ;沙尘暴——恢复植被, (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 ;赤潮——控制污染 等。

环境保护答题思路一、 某地有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 。

③土壤盐碱化(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

④滥砍乱伐森林。

⑤草场退化。

⑥物种减少(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⑦湖泊萎缩。

⑧湿地减少。

⑨ 滑坡、泥石流二、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压力大(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环境认识不足, 生态意识淡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传统的经济模式,损害环境为代价) ; 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三、 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③清洁生产。

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⑤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四、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角度分析问题: 要从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方面展开,即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

例如: 生态持续发展: 利用秸秆、 粪便制造沼气; 沼渣、 沼液为稻田、 果园菜地提供肥料; 地热供暖;经济持续发展:利用地热温泉、农产品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 产业;社会持续发展: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原因 ---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 境容量、国家政策) ,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 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 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② 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

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 汽车厂, 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 (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 劳动力和土地) 。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同。

2.建立 3.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 5.针对各种灾害具体的工程措施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⑤侨乡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注意: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规范,用凝练的语言,总结出所考到的知识点,做到全面答题,不漏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