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羊传:《文公六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文公六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文公六年》原文译文【原文】
六年①,春,葬许禧公。

夏,季孙行父如陈②。

秋,季孙行父如晋。

八月,乙亥,晋侯讙卒③。

冬,十月,公子遂如晋④。

葬晋襄公。

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晋狐射姑出奔狄⑤。

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则狐射姑曷为出奔。

射姑杀也。

射姑杀,则其称国以杀何?君漏言也。

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⑥,阳处父谏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

”于
是废将。

阳处父出,射姑入。

君谓射姑曰:“阳处父言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

”,射姑怒,出刺阳处父于朝而走。

闰月不告月⑦,犹朝于庙。

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

曷为不告朔?天无是月也。

闰月矣、何以谓之天无是月?非常月也⑧。

犹者何?通可以已也⑨。

【注释】
①六年: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

②季孙行父:即季文子,继仲遂在鲁国执政三十四年。

季友之孙,鲁国宗卿。

③乙亥:八月十四日。

讙:晋襄公的名。

晋襄公是晋文公之子,在位七年。

④公子遂:即襄仲,又称仲遂、东门遂、东门震仲,鲁国公子。

鲁国执政官。

公子遂这次到晋国,是去参加晋襄公的葬礼
⑤狐射姑:即贾季,狐堰之子,晋国大夫。

⑥君将使射姑将:君,即晋灵公,名夷皋,襄公之子,在位十四年,是有名的暴君,被赵穿所杀。

使射姑将,即任命狐射姑
为中军统帅晋有五个军,五军各有帅和佐,共十卿,当时十卿大部分已死,需重新任命。

⑦告月:又称告朔,每月朔日告神。

告朔之后,听治这个月朔日的政事,这叫听朔。

听朔以后,祭于诸庙,这叫朝庙。

即每月初一这天必须先告朔,然后听朔,最后朝庙。

天子每年季冬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受而藏于祖庙,诸侯于月初祭庙受朔政。

何休注:“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于天子,藏于大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受之,比时使有司先告朔,谨之至也。


⑧非常月:不是正常的月份。

天子分赐诸侯的朔政中没有这个月的政事。

何休注:“所在无常,故无政也。


⑨通可以已:通常可以不这样做。

何休注:“朝者,因视朔政尔。

无政而朝故加犹。

不言朔者,闰月无告朔礼也。

不言公者,内事可知。


【译文】
鲁文公六年,春季,安葬许僖公。

夏季,季孙行父到陈国去。

秋季,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八月,乙亥这天,晋襄公滚去世。

冬季,十月,公子遂到晋国去。

安葬晋襄公。

晋国杀了自己的大夫阳处父。

晋国大夫狐射姑逃奔到狄国去。

晋国杀了自己的大夫阳处父,那么狐射姑为什么要出逃呢?因为阳处父是狐射姑杀的。

既然是狐射姑杀的,那么这里说晋国杀了自己的大夫是什么意思?这是因为晋灵公泄漏了话。

晋灵公怎么泄漏了话呢?晋灵公准备任命狐射姑担任中军统帅,阳处父规劝说:“射姑这个人,民众不喜欢,不能让他担任统帅。

”因此晋灵公放弃了任命射姑任中军统帅的打算。

阳处父出宫后,狐射姑进宫去,晋灵公对他说:“阳处父刚才对我说:‘射姑这个人,民众不喜欢,不能让他担任统帅。

”,射姑听说后大怒,冲出宫去,在朝廷上刺死阳处父就逃跑了。

闰月“不告月”,“犹”到太庙中去朝拜。

“不告月”是什么意思?就是月初不去祭庙受朔政。

为什么月初不去祭庙受朔政呢?因为时令是没有这个月的。

这是闰月,为什么说天是没有这个月的呢?因为这不是正常的月份。

“犹”是什么意思?是表示通常可以不必这样做。

扩展阅读:《春秋公羊传》经典名言
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出自先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

歌,唱、吟叹。

饥饿的人咏叹他得到的食物,劳动者歌咏他所从事的工作。

此言诗歌是劳动人民抒写自己劳动与生活的产物。

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文艺的起源问题。

2.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出自先秦《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君子褒扬好人好事是长久的,憎恶坏人坏事是短暂的;憎恶坏人坏事只停留在坏人自身,褒扬好人好事却要延及他的子孙。

3.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子女可以凭借着母亲的身份而变得非常尊贵,母亲也可以凭着有着出众才能的子女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在这句话中,作者阐述了在母亲与子女之间,会因一方的尊贵身份或是出众的能力等因素,而受到他人尊敬的事实。

4.朋友相卫,而不相迿。

出自先秦《公羊传·定公四年》。

迿:争拗。

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维护,而不应该相互争拗。

5.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治理动乱的社会,要让其回归正道,没有什么能够《春秋》一书的。

6.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春秋》为尊贵的人避讳,为亲人避讳,为贤能的人避讳。

7.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自先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君子看到人陷入了困境,便会心生怜悯之心。

而小人看到了别人陷入困境,便会幸灾乐祸。

8.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

为了保全自己就毁灭别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那样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