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陕西日报》2007/4/13
悲剧人生陈妙华
2007-04-13
她是一个女人,却在秦腔
舞台上扮演了众多风流倜傥、
光彩照人的青年男子的形象,
曾经一度征服了无数妙龄少
女的心;她是一个著名的秦腔
艺术家,曾经因为舞台“小生”
的扮演,有多少后来的年轻艺
术家拜在她的门下,学习“陈
派小生”的演唱技巧。
在她艺
术生命最为辉煌的时候,却经受了生命中最为残酷的打击——艺术生命被强制扼杀,感情生活同样遭受重创。
一个舞台上坚强的小生,一个生活中柔弱而命运多舛的女人——陈妙华,如今,她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对别人来说只是平常而对她却是奢侈的愿望?
说起陈妙华,喜欢秦腔的人都会想起《三滴血》中她扮演的周天佑、李遇春的鲜活形象,也会想起《白蛇传》中多情的许仙;《牛郎织女》中苦苦等待爱情的牛郎;《貂蝉》中英气逼人的吕布。
如今,已经69岁的陈妙华基本不演戏了,但是她的很多戏迷依然很关心她现在的生活状况。
经过多方联系,4月11日中午,记者终于以戏迷的身份拜访了这位蜚声三秦大地的秦腔小生表演艺术家。
在西安北郊二马路,大明宫电影院附近,一栋易俗社家属院里,记者见到了久负盛名的陈妙华老师。
一套大约5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在狭小逼仄的大约不超过5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一张小小的陈旧的沙发上,陈妙华老师接待了我们。
这是一张历尽沧桑的脸,很方正,眼睛很大,有着些许男人般豪爽的气息。
透过这张脸,我们似乎还能看见周天佑等一系列年轻男子的影子。
“我刚刚起床,还没有心理准备。
”陈老师歉意地说。
“房子太小了,我原来住的那个屋光线不好,客厅里还有一些阳光,所以我平时就住在客厅的沙发上。
我晚上老失眠睡不着,一般很晚才睡,中午才起床。
”
对于我们的来访,陈妙华老师虽然没有心理准备,但依然接纳了我们。
曾经听说她因为精神疾病脾气乖戾,拒绝生人来访。
但眼前的陈妙华老师让我们略略欣慰,她的思维清楚,语言连贯,对于往事的回忆依然清晰。
秦腔曾经让她大放异彩
据知情人透露,在陈妙华还没有
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就遗弃了身怀
六甲的母亲。
母亲生了陈妙华以后,
为生计所迫,只好在她九岁的时候把
她送到易俗社学戏。
“那时候学戏特别苦、特别累,别
的小孩九十岁正是玩耍、在父母面前
撒娇的年龄,我却要在戏班练习压腿、
拉筋、翻跟头等舞台基本功,非常苦,
但是没有办法,家里穷呀。
”说起学戏的辛苦,陈妙华至今记忆犹新,“我那时甚至每天晚上睡觉都会想‘明天还要练功咋办呀!’”
虽然有不幸的童年和艰辛的学戏过
程,但这段经历也帮助陈妙华成长为一
个秦腔艺术大家。
在易俗社学戏期间,
她得到了众多名师的指点。
也许是秉承
了也是一代著名“小生”的父亲庄正中
的遗传吧,专攻“小生”的她得心应手,
很快就在易俗社崭露头角。
她在14岁时
出演《白蛇传》中的许仙,连演了100
场,轰动了整个西安。
陈妙华很快以其
英俊的扮相和高亢圆润的唱腔闻名西北,蜚声全国。
陈妙华的嗓音条件优越,高、厚、宽、亮兼而有之,唱腔精雕细琢,跌宕别致,表演朴实自然,真实贴切,文武皆能,功底全面,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陈派”,影响广泛。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三滴血》,《火焰驹》、《貂蝉》、
《白蛇传》等一系列
的秦腔剧作让陈妙
华这个名字流传大
江南北,只要是有秦
人有戏剧的地方,这
个名字就如雷贯耳。
对于让她响誉全国
的《三滴血》,陈妙华说:“我当时出演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让秦腔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能够一代代流传下去,完全没有考虑自己能否因此而出名。
”
陈妙华红的时候,坐火车售票员都不要票,即使是现在,她只要是在西一路那些饭馆吃饭,老板们也经常是不肯收钱,争着请她吃饭。
当时的戏迷为了看陈妙华的戏,晚上披着被子排队买票,她走到哪儿
戏迷就跟到哪儿。
“我演戏的时候,对面歌舞剧院的人一听到我唱戏,端个饭碗就跑了过来。
”陈妙华很自豪地说到了一件她演出时的趣事。
当年忙着演戏,陈妙华根本没有时间学做饭,她和儿子一直都是在外边买东西吃。
“我是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上的失败者。
”陈老
师有点自嘲的对自己的人生做着总结。
“我演戏时就全身心投入到剧情中去了,连后台发生什么事都不知道。
”舞台上的陈妙华,就是这样的深入角色。
“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演戏上了,她的剧本从来都被她写得满满的,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表演,角色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她对自己一直都是严格要求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出去演出,一大早别人还都睡着呢,她一个人就跑到河边吊嗓子去了。
”陈妙华的好友赵文琴说,痴心秦腔的陈妙华对日常生活并不在意,她一辈子不会做饭不会洗衣,现在就是衣服掉了颗纽扣也会打的来找自己。
而每到换季时节,总是赵文琴东奔西跑买来换季的衣物给陈妙华送去。
“她脚大,为了给她买双鞋,我可跑了不少路。
”虽然陈妙华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但她当年对秦腔的痴爱精神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我之所以能成名,离不开党的培养。
以前每次演戏的时候,都会有政府领导前来观看指导。
他们看完戏后,都会向我指出表演上的一些缺陷。
”年纪轻轻就出名,陈妙华从来没有忘记党对她的培养。
艺术生命惨遭扼杀
正当陈妙华的事业如日中天,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期,“文革”开始了。
她主演的古典戏剧成了四害之一,她也被当做牛鬼蛇神打倒了。
她一生痴迷的秦腔,她从小就视之为生命的艺术,被强硬地从她的生活中剥离出来。
伴随这些而来的还有丈夫因她被禁演之后的弃她而去,在这样的沉重打击之下,陈妙华的精神崩溃了。
陈妙华第一次被察觉出精神异常,是易俗社赴甘肃演出时,那次剧社已经搭好台子,演员也都化好了妆,而就在上场前,陈妙华不见了。
她的密友赵文琴清楚地记得那次雇着三轮车前往精神病院看望陈妙华的经历,“当时我是和王玉琴、刘茹惠等几个人一起去看陈妙华,那时候也没有出租车,路又远,当我们赶到医院的时候,看到妙华她……她的裤子上、衣服上全是……”赵文琴哭得说不出话来,“我都不敢回忆啊,真的想都不敢再想了……”一代秦腔大家的艺术生命就
这样在她事业的黄金阶段被扼杀了。
“陈妙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后,她的儿子陈彬因为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夜之间头发掉了许多,以至于后来一直没有头发。
我们为他找了很多医生,但都没有办法。
”陈妙华的好朋友赵文琴难过地对记者说。
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陈彬生活上没有人照顾,只是靠着易俗社母亲朋友的接济和照料才勉强地维持了基本的生活。
这样不幸的遭遇,使年少的陈彬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晚年寂寞悲凉的生活
陈老师的精神状态虽然看上去不错,但是却患有高血压、白内障等疾病。
“我现在的身体大不如前了,想当年在北京演出的时候,一口气走15公里都没有问题,现在出门坐会儿出租车都会浑身不舒服。
”由于身体不好,陈老师平时只能待在家里,看看外国名著,看
看电视,尤其喜欢看一些歌舞类的
节目。
“我现在很少听秦腔,听了
心烦。
”秦腔成就了陈妙华老师,
但也成就了她一生的痛苦。
现在,陈妙华和已经34岁至今
未婚的儿子住在一起。
“厨房里连
两个人都站不下。
”陈妙华老师非
常无奈。
“我儿子以后要结婚了,这地方就根本住不下。
我一辈子演了那么多戏,可是有什么用?至今也没有住上像样的房子,也没有攒下钱。
”房子的问题和儿子的婚姻问题,是陈妙华现在最大的心事。
“我多么希望也能有套像样的房子,给儿子娶上媳妇,享受几年天伦之乐啊。
”陈老师感叹。
可是这对别人来说只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对陈妙华老师来说,却成了奢望。
离开陈妙华老师的家,我们不由感慨:昔日舞台上那个风流、倜傥、潇洒的陈妙华,现在已经是一个染尽沧桑的老人了。
可是无论时间怎样流转,在热爱秦腔的戏迷心中,陈妙华给予他们的印象,永远都是那个光彩照人的英俊小生。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或者房地产开发商们,还有广大的戏迷们,能否切实地为解决陈妙华老师的困难尽一点力?希望陈妙华老师早日如愿。
(本报记者王晓阳实习生邵文唐晓明)
(这位深受喜爱的秦腔名家在2010年2月1日凌晨3时由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病逝于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