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盐铁专营到房地产,收割底层从未停止!

从盐铁专营到房地产,收割底层从未停止!

从盐铁专营到房地产,收割底层从未停止!
阅后即焚每到周末,都和大家谈点好玩的事,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应该都记得“盐铁论”,盐和铁是刚需,每个人都需要,比如盐,沿海晒盐、内地煮盐,盐储量很多本身不值钱,但是由于是刚需,国家专卖之后,价格就变得很高,导致很多人吃不起,大量的财富通过盐铁专卖变成国家财政的基础,说到这,我怎么想到了今天的房地产。

前天发的一篇《中国房地产嬗变:卖地时学香港,征税时学美国》,因为说到中
国房地产制度来源和今天的变化,调侃了一下卖地和房产税,结果被删了,大家如果还想看,可以在公众号回复关键词“楼市”,就能收到被删文章的链接。

说点实话就被删帖,干脆说点猛的吧!先来说一下“盐铁专卖”:盐铁专卖兴盛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候连年发动对外战争,打匈奴,收复闽越、南越,开拓西域等等都是极其烧钱的行为。

结果几场大战下来,文景之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家底也就被耗光了,但是战还得继续打,没钱怎么办?
底下的大臣给出了主意,把盐铁收归国有,简单来说就是把采盐、制铁、酿酒等当时最暴利的行业通通收归政府垄断经营,民间资本不得涉足。

于是,钱的问题就解决了。

于是,以后的历朝历代,“盐铁专卖”都成了国家财政的主要
来源,虽然保证了国家税收,这样的做法有很多弊端:首先就是对底层的收割
大家都知道,作为生活必需品,盐是人活在这个世上必需要吃的东西。

然而,有意思的是,盐这个东西的生产成本并不高。

你去海里搞点水,然后晒干后再做点处理。

因此,盐的供给是非常惊人的。

所以,在明朝的时候就出现了非常奇葩的现象:一边是大量的人买不起盐,因为价格实在太贵了;另一边,则是大量的盐已经无处堆放,不得不用于盐死人,俗称“咸鱼”。

私盐便宜,但是由于盐铁专卖的公有制属性,任何贩私盐的,全部是违法乱纪分子,将被处以极刑。

其次是食利阶层的暴富和食盐的价格飙升
食盐专卖,盐商暴富,宋帝国曾为当时世界最富有者,盐利贡献最大,北宋时期出现了“盐钞”,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明朝政府借鉴宋朝的盐钞,以“盐引”控制食盐专卖。

商人每给边关运送200石粮食,官方就给一张引票,凭此引票,商人就可以在两淮或河东换盐去卖,其中的差价就是商人的利润。

到了清朝实行官督商办,就是国家只出售限量的许可证,而不直接买卖食盐。

在完全的垄断体制下,乾隆时代食盐的购价与销价相差3-4倍,年利润率则高达194.1%。

有清一代,盐商垄断盐引的情况远比明代严重得多。

依靠对
食盐的特许经营权,盐商完全有别于普通商人,上至皇帝,下至盐务和地方官吏,皆以盐商为利薮,竞相分肥,导致食盐成本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昂贵。

近代以来,1931年民国废除盐铁专卖,后来嘛,就不多说了,据新闻说2016年食盐专卖终于正式废除了。

盐铁专卖的代替品是什么,房地产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变化,食盐对于国家财政的贡献度在降低。

政府急需一种商品代替食盐,成为新的国家专营收入商品。

而房地产无疑是最符合条件的。

对比一下:房子也是刚需,每个人都要住房子;供给也很充分,960万平方公里,建筑成本也不高,房地产库存也很大;土地国有,相当于专卖,然后也造成了食利阶层和开发商的暴富和房价的暴涨。

房地产和食盐的更深层的共同点是,表面上都没有直接征税,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中间接征税,是很高明的国家方式。

那你说房地产价格高不高,当然高,但是对比一下古代的食盐,你会很绝望,举一个在盐铁专卖时期的现象。

那就是“望望盐”。

在一些穷苦地区,把盐块吊在房梁上,吃饭的时候望着着盐块吃饭。

比如北京的房价对于西部贫穷山区的百姓来说,不就是“望望盐”吗?房地产和古代的食盐一样,一直都
不是单纯的商品。

从盐铁专卖到现在的房地产“一鸡多吃”,底层被收割的命运
从未改变,区别在于古代生产力底面临的是生存问题,现在生产力高,面临的是生活好的问题。

一直有网友和我说,现在生活比过去是不是好多了,我希望他们能看到本质。

破局在哪里,从国家层面上来说,短期内基本不可能,几千年都没变过,剩下就是自我提升了,通过知识、技能甚至是外貌,让自己增值,完成逆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