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霸权理论_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

_霸权理论_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

“霸权理论”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陈 龙内容提要 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作为电视文化批评中的一种主流理论受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影响较大,霸权理论中核心的观点是支配权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

对于电视媒介而言,它也体现这一特点,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认为,电视是制造优势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所传达的是具有宰制性的意识形态;电视文本中宰制意识形态格局的形成,与电视媒体和优势阶级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密切的关联;作为传达意识形态的媒介,电视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意识形态宰制论在80年代中期渐渐失去其市场,80年代以来的一些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和讨论,推动了电视文化的另一主流理论———多元释义论的诞生。

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是70年代以来西方电视研究中,特别是批评研究中的主流理论之一。

电视意识形态宰制理论(dominant ideology thesis)的产生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

电视发明于20世纪初,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它一出现就被资本主义商业所看好。

收看电视是一种“低参与行为”,这成为广泛群众性的基础,人们在观看活动中分享电视节目中的共有文化,与此同时在久而久之的观看活动中建立起共同的社会意识框架。

资本主义商业化操作与电视接受的大众化一拍即合,形成20世纪大众文化的新格局,电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最有渗透力的媒介。

电视在统一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逐步被认清,此时文化研究派试图从结构主义那里借鉴方法,来解释电视所产生的文化社会现象,而结构主义重“结构的整体”,重视整体的决定作用,忽视对人的意识和经验内容的构成,忽视人的意识经验构成过程的复杂性,形成了当时学术界的所谓“阿尔杜塞倾向”,把整体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夸大到十分绝对的程度,难怪后来的汤普森批评说阿尔杜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质是一种新的神学,它把文化批评导向了一种死胡同。

于是,人们从葛兰西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

葛兰西与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学说不同点在于它未把意识形态与人类的主观意图截然分开,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文化研究中“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对立。

在葛兰西的学说中,对电视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霸权理论”,而他的媒介霸权论的核心观点是,媒介不断炮制强大的具有霸权地位的意识,但同时亦允许较为弱势的多种多样的意识出现。

葛兰西的理论十分有利于媒介分析,因为他认为媒介意识形态可以生产和再造,同时他也抛弃了古典马克思主义中的媒介工具论和经济决定论。

班尼特在总结葛兰西“霸权论”的影响时指出,一、它否认一切文化都是阶级性体现的阶级本质主义;二、它超越了精英主义完全批判的立场和平民主义完全无批判的立场;三、它强调“文化实践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阐述”的多种可能性,使人们认识到某文化实践并不恒久地负载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含义。

四、葛兰西对阶级决定论的摒弃使文化研究能够将视野扩展到文化斗争的其他领域,如阶级以外的性别、种族乃至年龄压迫等。

[1]在葛兰西的影响下,霍尔对媒介意识形态的研究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他所着力探讨的问题是,西方国家的大众传媒是如何生产出这种“普遍赞同”的“一致舆论”的。

霍尔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致的舆论是由媒介或部分由媒介生产出来的。

当然他也认为这种生产过程是异常复杂的,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传媒一般是独立于公开的压制和限制的,也不会赤裸裸地去鼓吹占据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霸权。

霍尔也指出,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结构关系,它使传播媒介既能保持某种独立,又能遵从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规则。

“它不会围着权力的指挥棒转,也不会有意识地使自己对世界的描述符合占统治地位的规定,但它必须是对之敏感的,而且只能在其中才能合法地生存下来,它必须在普遍的范围之内或‘大家却赞同’的一致舆论的框架内生存下来,它使自己适应于这种一致的舆论,传媒成了生产‘普遍赞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2]所以,在霍尔看来,传媒中某些看似具有个性特征的不同声音,实际上不过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框架内部形成的,它本身已受了这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影响。

从霍尔的研究中,不难看出葛兰西的影子。

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如何理解大众文化的传播,按照葛兰西的理论,必须从社会秩序或国家形成及维系的过程来了解。

葛兰西的霸权论对媒介批判理论有三个方面的启发:第一,必须弄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媒介的控制方式及程度;第二,必须了解媒介生产的基本结构;第三,必须认识媒介意识形态的社会功效。

很显然,电视研究作为媒介研究,这些理论都很适用,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那么,受意识形态理论影响,特别是受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影响,电视的意识形态宰制论都包含了哪些内涵呢?从70年代至90年代文化研究的有关论述来看,它包含了这样一些命题:一、电视是制造优势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所传达的是具有宰制性的意识形态 电视是通过其文本形式来传达意识形态的。

英国学者A ・克拉克在他1992年发表的《“你被捕了!”警察电视剧和法律与秩序的虚构表征》一文中,来解释电视是如何传达优势阶级的霸权意识的。

他所谈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流行的警察与匪徒斗争的电视系列剧,他认为这些片子可以看出社会上的优势集团是处心积虑、别有用心地通过制造一种“法律和秩序”的道德恐慌,来重建他们的霸权地位。

克拉克指出,英国社会优势集团的流行霸权,是建立在一种社会民主改良主义上面,随着阶级、种族和产业冲突的不断尖锐化,它已经摇摇欲坠,实际上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在这一背景之下,优势集团不遗余力在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施展手段,以恢复他们的霸权,是很自然的事。

克拉克指出,问题在于优势阶级重建霸权的种种努力,都被表现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

那么,电视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意识形态的两种形式出现,其一是文本的建构,其二是文本的省略。

所谓文本的建构(textual construction )是指优势阶级在其传播和接受16“霸权理论”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26新闻与传播研究过程中,在电视文本中建构意义系统和理解框架,然后再透过电视节目的输出而达到控制效果。

从文化研究的范围角度来看,体现在阶级、性别、种族三方面的情况是,正面的主要角色均由优势的阶级、性别、种族担任,而出身弱势阶级、种族、性别的人只能担任次要角色甚至反面角色。

优势阶级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会在电视的场景、人物行动、言语中不知不觉地透露出来。

在娱乐片、广告等节目中,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与电视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就真理性、真实性而言,是非判断的参照系也往往有所偏倚,这在新闻节目中表现尤为明显,新闻经过采编播三个程序的加工之后,其思想倾向一般都有主流思想的影子。

而所谓文本的省略(textual omission)是指优势阶级的立场、观点总是占据电视传播的主导地位,在突出某些内容的同时,必须忽略了某些内容,这种省略,久而久之有利于优势阶级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

例如在新闻节目中,电视的报道手法有很大的不平衡倾向,将报道集中于个人而不是整体;以局部代替整体,将局部的灾难或将局部的成就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从而使观众在接受中产生某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

在娱乐节目中,电视画面在黄金时间里出现的往往都是暴力、色情及权力,而平民下层社会的境况及其利益,往往在黄金时间内得不到体现,这种省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在突出某些观点、意见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对立意见的发展,就算有相对意见的出现,也只是为了巩固现有制度而作出的一种姿态而已。

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会有一些批评主流意见的电视节目出现,但总体而言属于“小骂大帮忙”,不会伤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这种批判主流意见的相对意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多见的,原因在于它常常被“省略”,而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里又表现得十分自然。

倡导什么,不倡导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

二、电视文本中宰制意识形态格局的形成,与电视媒体和优势阶级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密切的关联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媒体的私有化使得电视这一媒介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然而在没有任何外来强制力量的情况下,为何电视却乐意把优势阶级的意见作为自己的主流意见来对待呢?原来电视媒体的经营,其运作形式与资本主义的企业形式相差无几,融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电视,自然而然就体现这一社会的意识形态结构。

霍尔指出,“媒介机构是没有受到直接的胁迫或限制的,然而却很乐意去迎合主流权力。

”[3]确定电视媒介是否传达优势阶级的意志,有两个主要的指标:其一是媒介与优势阶级的关联程度,其二是媒介中从业人员在媒介机构中享有多大的自由度。

先看第一个指标。

在专制集权的社会中,媒介直接体现统治集团的意志,这并不足怪。

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媒介与优势阶级的关系又怎样呢?从简单的政治经济学角度看,电视媒介拥有权与电视节目中所体现的节目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

很多研究显示,在商业社会中,电视媒体是一种营利机构,有着很明显的利益取向,他们的广告收入来自大企业、大资本家,资本家的利益与电视台的利益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毁俱毁。

这样,电视媒体不会把自己的利益当儿戏,为了真正的民主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但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为了体现优势阶级的意志,必须“省略”普通民众的声音;另一方面,电视是靠购买观众注意力即收视率而生存的,这样就必须在节目中以捍卫民权的面目出现。

在这样两难的选择中,媒介常要把自己伪装起来,把自己的利益取向隐藏起来,采取中性立场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所能认同而优势阶级也无伤毫毛的言辞,以达到两头都讨好的一种境界。

电视媒介迅猛发展,形成许多很不相同的复杂关系,长此以往,就会自然形成关系网络,使电视媒介机构与其他商业、政治利益联系起来。

媒介与优势阶级的联系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那么直接。

优势阶级在表面上并未控制媒介,是否存在电视传递优势阶级的意识形态呢?意识形态宰制论学者认为电视有三种间接联系优势阶级的形态。

11政党或政府对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介实行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接受意识形态的间接联系。

几乎所有的媒介都受到政治体制的影响。

不管是何种传播体系,一般都要受到一些控制,“至少是在频率分配、保护听众和观众不受诽谤性或猥亵性材料之害的法律、保护材料所有者的版权不受侵犯的法律以及保护政府不受煽动性广播之害的法律等方面。

除频率分配而外,报纸不论在什么样的制度下也都受到同样的控制。

这就是说,所有的制度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媒介加以管理和控制。

”[4]由于政党或政府在频率、电波发布信息等资源方面具有控制权,同时还拥有许可证、税收等方面的法规,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介自主性及自由度是在国家及政府体系中存在的,例如,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1947年的报告在谈到让报刊负起责任来的时候,曾经强硬地说道:“如果报刊不自动地负起责任,政府的权力将作为最后的手段来强制它实行这种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