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本原: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所以,“本原”的问题,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一是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一是生成的原因问题,亦即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2、巴门尼德:A巴门尼德——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奠基人,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
B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
C其对哲学的贡献:①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花费呢,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
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③他不再像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始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④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D巴门尼德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使西方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本体论。
3、原子论:①德谟克利特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最高成果,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作为不可分的最小单位而存在,而虚空是非存在,不过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它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②德比较好的解释了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万物为一,都是由同一种东西组成的,万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原子之间有形状,位臵和秩序的不同,由于有了虚空,原子就有了运动的场所——原子在虚空中的碰撞造成了它们的组合与分解,从而形成了万事万物。
看上去原子论解决了自然统一性和多样性,但有原子论有十分浓厚的机械论色彩。
4、智者:公元前5世纪,“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收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
智者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倾向,在社会政治领域发挥了启蒙作用。
5、亚里士多德:著作《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有史以来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不过他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
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问题称作是“分离问题”,即理念与事物的分离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深深地渗透着经验的因素,重新恢复了被柏拉图抛弃的自然哲学的地位。
6、四因说: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往的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因”——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
②亚里士多德将以往关于“原因”的理论归结为四种原因:A质料因,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
B形式因、内形式是事物的“是其所是”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外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
C动力因、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
D所为因、“所为了的那东西”,意义“目的因”③后又归为两种原因:形式与质料,最后通过潜能实现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
④四因说后来为黑格尔发挥到了极致。
7、理想国: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
他认为一切工作都以知识为基础,治理国家更是如此,而真正对于治理国家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的人,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奥秘。
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而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只有一种可能,让哲学家为王,就是哲学王的理想。
8、理念:①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柏拉图理念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②理念具有多种意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③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事物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9、伊壁鸠鲁主义: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部分:研究真理标准以及获得认识的途径的准则学;研究自然以及生灭的物理学;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
伦理学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和目的。
伊壁鸠鲁思想的基础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小苏格拉底学派中昔兰尼学派的快乐主义。
10、教父哲学:从2世纪至6世纪,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助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称为“教父”。
教父们在护教以及建立神学理论的时候,或利用或排斥,因而便与哲学发生了关系,他们思想中与哲学有关的这一部分被称为“教父哲学”。
11、经院哲学:最初是查理曼帝国在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
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哲学者,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是真生属于新世界的日耳曼民族的哲学形态。
12、斯宾诺莎的实体:在自身内并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以“实体即自因”为核心和基础。
实体是无限的、永恒的,不可分的、唯一的。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经常称实体为神或自然,实际上实体、神、自然是从三个方面对同一东西的不同表述。
神和实体是一回事,而“神”并非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人格神。
而是以泛神的方式表述世界最高的原因的同一性,斯宾诺莎也经常说实体即自然,不过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包括物质和思想在内的大全。
由于实体是自因,因而自然乃是原因和结果的统一。
13、单子论:莱布尼茨认为从质的角度,从能动性的角度,寻求一种单纯的、无形体的永恒实体作为万物的基础。
“形而上学的点”是既存在又是不可分的实体。
这种“形而上学的点”就是“单子”。
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的、非物质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内在目的)。
单子具有如下特征:单纯性、杂多性、永恒性、单子之间互相独立、质的区别、单子是自由。
由于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在单子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因而整个宇宙可以看做是一个单子的等级系列。
单子之间可以划分为无限多的等级,最高的单子就是上帝,上帝是最完满的单子,其他一切单子为上帝所创造。
14、法的精神:“一般地说,法律在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和民事法事法规应该只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
就是说,人类的一般法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等社会制度都是人类的理性在特殊情况下的具体体现。
法律制度不仅是与国家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
而且与各个国家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有关,与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有关。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法的精神”,只有符合这一精神的社会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后来为许多不同政体的西方国家采用。
15、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关于范畴的演绎引出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
对康德来说,所谓“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一切可能的经验之表象的总和,这个表象的领域就构成了“现象界”,而连接表象的法则,就是知性的法则,也就是范畴的作用。
理论理性是必然的领域,虽说自然界的法则源于我们的知性范畴,但是作为一种自然存在,我们自己也必须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因而是不自由的。
因为首先,知性范畴是先天的认识形式,这不能由我们随意更改任意决定。
其次,人类理性只是提供知识的形式而不可能由其自身产生知识的内容,即质料,只有当感觉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感性质料的时候,这些形式才能发挥立法的作用。
所以当我们作为知识的对象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服从这些法则并且受到感性的限制。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通常总是把知性法则看做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客观规律。
16、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指与神学区别的那些人文学科,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等。
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使其人文学者对古代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
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主张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登记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人文主义思潮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17、二律背反:①指的是当理性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时,由于没有经验的依据,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就可能形成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而它们各自却又都是自圆其说的。
二、简答题1.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①朴素直观性。
希腊人的历史使命就是经过艰苦的思维劳作,从感性表象中产生出抽象概念来,这就是决定了希腊哲学的思辨性具有朴素直观的特点。
②经验主义。
希腊哲学基本上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的,他们从经验出发,通过经验去说明经验。
希腊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体系而是在于解决问题。
因此它在方法论上就具有某种“经验主义”的特征。
乃是“就事论事”的哲学。
③宇宙论性质。
希腊人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研究自然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
由于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生成演变过程,因而又被称之为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
2.德性即知识含义对于知识的获得,苏格拉底转向了自身内部,把知识的对象确定为认识自身。
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在内的原则,即认识的“德性”。
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的拥有。
人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
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和德性,无知即罪恶。
”3.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
①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所谓“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抽象的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②理念具有多种意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摹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③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事物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