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字体:小大】作者:baixihuan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77 更新时间:2011-10-28【复制本文】【下载本文】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是中国接下来的10年中所要面对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空前发展的社会变革以后,人的思想和意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未来10年将会是自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所谓的80后一代人崛起和发展的10年,而他们也将成为心理疾病最易感染和高发的人群,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他们是成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少体会到经济衰退所带来的恐慌;第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并未对其灌输足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第三,社会信息往往在不加过滤的情况下进入到这些人的视野和脑海,并可能形成非正确的理解和观念;第四,社会责任感以及信仰的缺失可能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五,童年时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往往是采用溺爱加鞭打的方式,表现好时过分宠爱,表现糟糕则一无是处,容易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影响到成人以后的认知与行为,童年时期由于过分注重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意识积累从而忽略了孩童正常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得孩童过早的接触到成人世界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不安全感可能导致其成人以后心理障碍的出现,这些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他们成人以后的生活。
(90后的孩子则更为突出)健康的心理需要从童年时期开始培养,首先,父母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在充分尊重孩子本性的基础上给孩子合理的引导,每个人在其出生的时候都具备了一种本能:追求快乐的本能,这种本能并非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寻求快乐的本能(力必多),而是一种能够满足其精神愉悦的本能向往,孩童本能的去做一些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感到愉悦和放松的事情,以此让自己获得快乐,在父母看来这些举动也许是幼稚、无聊甚或危险的,不过孩童却从中体验到了本能的快乐,本能的快乐的满足程度可以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程度,举个例子,孩子们往往会抬头望着天空然后开始不停的旋转身体,还会放声大笑,父母如果问孩子他们在笑什么,孩子也许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不过他们却热衷于享受这个看似无聊的动作,其实孩子在仰望天空旋转身体大笑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白的,那时候的他们是完全放松的,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外界压力,而正是这种放松激发了体内快乐的细胞,他们由此感受到快乐从而情不自禁的放声大笑,孩子们获得了本能的快乐以后就会对他们所处的世界多一份积极的认知,并倾向于接纳周围的人和事物,因为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体会到了快乐,而这份快乐也将成为他以后避免罹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不可或缺的免疫力,父母需要时刻关注孩子对什么东西有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然后不要阻止孩子,而是鼓励他们从更多的方面体会更多的快乐。
据加拿大蒙特利尔《新闻报》报道,“统计显示,年龄在11岁内的儿童,五个之中就有一个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该报指出,“心理健康意味着在社交、身体、精神和情绪各方面都能保持平衡”。
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的联络主管桑迪·布雷认为,我们关注身体健康之余,也应同样关注心理健康。
布雷指出,“假如我们惯常漠视心理健康,就会很易出现过度紧张、担忧和沮丧的情况”。
父母应该受到鼓励为儿女的心理健康防患未然;这其中包括父母要腾出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并鼓励孩子这样做,多跟孩子交流,让自己和孩子保持快乐等等。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拥有快乐的童年,这种快乐并不是通过物质构建的,而是通过心理构建的,适时的尊重和关怀,一句适宜的问候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恒久的影响,事实上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价值观可以完全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包括老师在内,我们不能完全控制孩子,孩子应该有其独立的发展空间以及独立的思考方式,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但事实上我们的影响力在孩子成长的时期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行为得体并具有包容和关爱的特质,孩子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种特质,因为他们更需要,但是如果父母或老师并未向孩子展现出得体而美好的行为和特质,时间久了,孩子就有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矛盾和错误的认知,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自然的仿效和表露出来,比如对人恶语相加、欺骗等,在孩童时期所表露出来的错误认知和行为在得不到修正或是得到了不正当惩罚的时候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和明显,以至于在成人以后也会不自然的表露出来,父母在这方面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但是也要教导其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在这方面父母的行为示范要比言语教育有效果的多,现在很多父母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取而代之的是金钱和社会利益观念的培养,这将会错误的引导孩子,并使其陷入到迷茫和两难的境地,孩子会在是否要帮助同学弄明白课上所学的知识这件事情上产生矛盾,因为如果给同学讲明白了,考试的时候就可能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自己的优势就会受到削弱,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用下很可能他(她)会选择不给同学讲解,或是让其照抄自己的作业,很明显这种思维是成人的思维,并非孩子应有的思维,在这方面我们的引导是失败的。
孩子应该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而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听到孩子们满嘴成人的观念,有些家长甚至认为这样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成熟,以后更能适应社会,其实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精神层面摧毁着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童年被无情的剥夺了,而孩子本能的快乐感觉并没有被完全压抑,他们仍旧需要获得本能的快乐,如果家长对孩子本能的快乐总是加以干涉,并嗤之以鼻,甚至批评自己的孩子贪玩、幼稚,觉得丢自己的脸的时候,孩子便很难再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了,他们会倾向于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不过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家长的成功,因为孩子并不是真的认可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他们这样做仅仅是希望通过迎合家长的要求来获得自己那本能的快乐,所以他们并不是真的赞同家长对他们的要求,而只是为了避免受到责备,事实上只要家长离开片刻,他们就会原形毕露,而家长不在的时候往往才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时间,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倾向,那么你就该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了,你可能正在无情的剥夺着孩子本能的快乐,而孩子本能的快乐是促使他们具备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家长还必须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也就是给他们尽可能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发展,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到的观念是很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有其向好的倾向和意识,并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去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事实上孩子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倾向,这一点从婴儿期就可以看到了,婴儿的求生欲以及渴望认识周围环境的欲望支撑着他们的成长,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意识,并告诉孩子你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你想实现的一切,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主角,父母和老师只是配角,孩子的意见必须被家长所尊重,即便看上去荒谬、幼稚也要尊重,因为你这样做会给孩子带去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信心以及发自内心的快乐感觉,这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孩子在其童年的时期中没有感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快乐,那么成人以后他(她)对世界的看法将是悲观和消极的,对自己的认知也倾向于消极和自卑,这将对他(她)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如果人在童年遭遇身体或心理的创伤,长大后患上心理疾病及心脏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和加利福尼亚州圣地牙哥的研究员,仔细查看过1万73 37个成人的病历后,得出以上结论。
《科学新闻》周刊报道,研究员根据病人“童年时是否见到家庭暴力,精神或身体有没有受虐,有没有被人忽视,家人有没有入狱、吸毒、纵酒、有精神病”等情况,来判断这些经历跟心脏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员发现,童年受创越多,成年后“患上心脏病的机会就越大”。
这份报告中写道,童年时期孩童和家人的关系以及孩童是否受到尊重对孩童的未来同样有着很大影响,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心里健康方面,心理的成长必须建立在健康和积极的基础之上,而非建立在消极和扭曲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在这两种状态下孩子的心理都在成长,而结果却完全不同,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是培养那些乐观、积极、能够承受挫折、能够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并能独立思考和驾驭问题的人,还是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却没有丝毫内省和自理以及缺乏感情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究,这对每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实际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失败的教育案例,这些都和孩子没有体验到成长中本能的快乐有关,他们没有得到本应获得的尊重,他们时常会感觉痛苦,受人控制和摆布,完全没有独立空间,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可是他们接收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束缚,我们并不能说这究竟是谁的错,毕竟家长并不认为他们所付出的多余的,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却是无辜的,因为他们必须接受这种看似是爱实则是束缚的东西继续在自己身上发挥作用,这对他们并不公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更多干预,来帮助儿童度过他们本应愉快而健康的童年时光。
本能的快乐在儿童时代是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因为童年时期的孩子们将追求快乐视为自己的目的,而一个人一旦度过了童年期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的本能的快乐感便会越来越难以获得,最终他们可能会彻底体验不到这种本应伴随人一生的快乐体验,这将是一个人的极大悲哀,不过遗憾的是这种人并不少见,无可否认,所有人都在追求快乐,没有人不想要得到快乐,他们甚至为了得到快乐不惜采取冒险的手段,他们会将自己的欲望过份膨胀以此来找寻失去的快乐,他们会想方设法得到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将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他们希望弥补童年时期没能充分体验到的快乐感受,他们希望成人以后能够依靠利益和尊严的获得来重新体验本能的快乐,这个时候他们会给自己订立种种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就是他们感受快乐的唯一方式,他们会为之倾尽所有、尽力而为,而一旦一个人进入到了这样的状态之中就意味着这个人基本和本能的快乐无缘了,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绝对是真的,因为本能的快乐需要一个东西配合才能得到,而这个东西恰恰是成人世界中最难以获得的,那就是精神以及身体的充分放松。
想想看,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成人和那些天真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究竟有多少优势又有多少劣势,优势我们不用多说,他们迟早会迎头赶上,我只想说说我们的劣势,其实我们在孩子面前最自觉羞愧的就是我们不够真实,也不够自然,而他们却很真实,我们可以想想这种局面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真实和自然一些,为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放松,就这么简单,孩子们就是比我们放松。
的确放松是最难以获得的东西,至少对于成人世界来说确实如此,我们想想看我们自己放松吗,在KTV里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放声歌唱,在酒吧我们可以和朋友们尽情消磨夜晚时光,我们可以做任何我们觉得好玩和过瘾的事情,而事实上我们做这些事情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自己放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不到放松所以我们需要不停的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以求让自己在那一刹那得到放松,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得到放松,那不过是个假象而已,我们并没有从任何消遣活动中得到过任何放松,那只是逃避,这就是我们不能获得本能的快乐的原因,因为本能的快乐的满足是需要我们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才可以获得的,如果我们不能放松本能的快乐就会渐行渐远,最后变得遥不可及,而这也是我们在未来有可能患上一些心理疾病的潜在动因,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幸免,只要你不能让自己放松,你就有可能成为心理疾病的潜在发病者,事实上能做到身心的放松并不容易,我们可以看看孩子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因为没有顾虑(因为他们相对无知),没有烦恼(因为他们遇到的事情不多)所以精神和身体都是放松的,因此孩子们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他们本能的快乐得到了充分了满足,并从中体会到了更多的身心放松,家长并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强行灌输其过多的成人社会意识,因为某些社会意识很有可能将焦虑和疑惑带给孩子,并在孩子心中形成错误的认知以削弱孩子身心放松的程度,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孩子保持身心放松,并以言行教育他们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要知道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欺骗不公很可能对孩子弱小的心灵产生某种不良信号,这种信号一旦不自觉的被放大便很难再做根除了,孩子的性格会由此发生扭曲和变化,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不利的,尤其是对其心理的影响将会是巨大而潜移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