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领域”的提出按照“公共领域”概念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定义,公共领域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比利时的社会学家汉斯·韦斯特拉滕教授认为,公共领域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公共空间是一个公共论坛。
它对社会公众开放,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意见、经验;②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讨论展开交锋,让公众作出自由的判断和选择;③系统地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是这种公共领域的首要任务。
这种公共领域在15、16世纪的西方,主要的场所是咖啡馆和各种沙龙(家庭聚会方式),主要人物是知识分子。
这种形式的讨论在近代报纸诞生以后,逐渐被独立出版社或者规模较小的报纸所取代,因为这种小型报纸更为人所知,更加方便地进行更大规模的传播。
然而更值得重视的是,在咖啡馆或沙龙里的讨论是口头交流,人们或即兴发言,缺乏深思熟虑,或争论不休,难免感情用事,发言很情绪化。
在报纸上进行书面语言的讨论,在其措辞行文中更理性化。
所以,早期报纸很快取代咖啡馆、沙龙,成为最主要的公共领域。
这种公共领域很具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所倡导的"意见自由市场"的境界。
按照西方学者的认识,“交流是民主的灵魂”。
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内,公民可以自由地交流意见,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多元思想得以充分表达。
这样的公共领域成为市民社会的象征;形成和国家政权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了真正代表市民的社会舆论,成为维护公众利益的屏障。
正如美国的一位政治学家迪萨德所说:“正确的结论是由大众的声音聚合而成的,而非权威的选择。
尽管从许多方面而言,这确实愚蠢,但这是我们所有人借以依靠的东西。
”首先,交流的参与者是深思熟虑的公众话题的制造者,而尽是现代意义广的咖啡馆里的“大杂烩”;这种话题不是无聊的小道消息或者绯闻,而是一种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话题,从而实现哈贝马斯所设想的“让理想的讨论达到对国家最理想的境界”。
其次,大众传媒作为民主交流的社会平台,它必然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作为其最高宗旨,以专业理念运作媒体,要求客观、公正、平衡、全面,要求多样、开放、保证文化质量、保护弱势群体。
2“公共领域”与传统媒体但纵观当今社会和大众传媒,令哈贝马斯和西方一批学者失望的是,这样的理想条件在西方各国已荡然无存,而且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大众传媒的公共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在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很少能够完全实现,尤其随着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和舆论技术的出现、限制,甚至在根本上改变了公共领域的性质和特征。
当市场法则渗透进入公共领域的时候,“理性一批判论争逐渐被消费取代,公众交流的网络消费为个人行为,不过这种接收方式却是整齐划一的”。
在当前,政府、企业、编辑为了他们各自利益在大众传媒上所设置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受众对政治的认识和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
大众传媒的集团化使得传媒“千台一声”、“千报一面”,非主流的意见一般难以进入主流媒体,即使有不同声音,也微弱得难以让人听见。
铺天盖地的大众传媒形成了“符号暴力”———拒绝自由交流,使得媒体只能在固有思维的轨道上运作。
不是现代人懒于思考,而是大众传媒强行要代替公众进行思考,并且把“结果”批量生产发售。
受众变成媒体产品的被动消费者,丧失了对权力的批判作用。
由于大众媒介主要控制在占据了主流并且拥有公共权威的阶层的手中,这样势必造成公共权威思想上的暴力侵犯。
因此,西方学者所从哈氏“公共领域”到网络公共空间罗志洋涂迎春(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汉娜·阿伦特提出公共领域理论以来,经过哈贝马斯的概念化并详细阐述后,公共领域理论便逐渐深入到欧洲主流思想的体系中了。
公共领域的形成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密不可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则成为公共领域的载体。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公共领域”的优势,网络传播凸显了公共领域在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使我们看到了网络传播方式构建公共领域的前景。
关键词:公共领域;网络公共空间;传统媒体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1-03-24理论视野149P I ONEERING WITH SCIENCE&TECHNOLOGY MONTHLY NO.62011科技创业PIONEERING WITH SCIENCE &TECHNOLOGY MONTHLY月刊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第6期醉心的公共领域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复存在。
3网络公共空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异军突起,公共领域重新引发西方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因为互联网有着传统三大大众传媒所缺乏的互动性、海量以及匿名交流特征,互联网有可能成为理想的、开放的、公平的、自由的公共论坛,成为民主交流的社会平台,公共领域的曙光重新显现。
在虚拟网络上,网民通常隐藏真实身份,并通过在BBS 、BLOG 以及涉及公众利益的新闻后面跟帖等方式,对社会公共事件特别是公共政治事件发表评论和表达见解。
这种以BBS 、BLOG 、新闻跟帖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具有理性评论能力的网民为参与主体,以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政治事务为话题内容的网络舆论空间,基本具备了公共领域的功能、运行原则和运行方式。
3.1削弱了“把关”力量网络传播颠覆了传者和受者的分野,传者受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互动的和不断转换着的,这就大大削弱了“把关人”的影响,为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网络的出现使得广大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
例如BBS 就是一个广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你想站上去就站上去发言;每个人既是传者又是受者。
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BBS ,在此将人类带回到古希腊罗马式的公共生活广场,只是不同的是,这个广场不再有精英和大众的鸿沟,不再有中心和边缘,而是一个公共领域。
3.2颠覆了“议程设置”随着网络媒介中“把关人”的消解,公众都可以成为传者,网络媒介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出公共舆论,那么公共议程就直接生成了,而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模式则被消解了,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网络使公众就同一新闻事件能够接触到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报道,不再“随媒而动”,而是做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他们不仅能知晓新闻事件本身,还能探究“背后的故事”:事件发生的背景、前因后果、后续进展情况和影响意义等。
受众的参与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就某一热点话题或新闻事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提出新观点,挖掘新线索,其中不乏争论与质疑。
事件随之不断深入,而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也进一步高涨。
3.3交互性传播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互联网上的论坛(即讨论区、BBS )、图片分享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如优酷网、土豆网等)、博客、迷你博客(又称微网志,如Twitter 、国内的饭否网等)、即时通信(如QQ 、MSN 、Google Talk 等)、社交网络(如Facebook ,国内的豆瓣网、校内网等)、RSS 订阅、电子邮件等等都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的网络传播媒介。
作为网络传媒区别于传统媒介的重要特征,交互性使受众不再是“沉默的螺旋”和“单向度的人”,而是打破了在传统媒介的线型和单向新闻传播模式中,信息反馈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生的限制。
在交互性中,点对点、点对多、多对点和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成为主流。
受众可以在形成对某一事件或新闻事实的确定看法后迅速将其发表,并与其他受众一起探讨分析;能够自由地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这种“去中心化”、“去把关人”的传播方式,为公众提供了空前的权力和自由空间。
网络承载了全方位的社会互动,成为不同人、不同社群、不同阶层交换意见的平台,这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设想不谋而合。
当公众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时,一个“公共领域”随之形成。
4结语“在社会建构中,网络已经具有了毛细血管的功能,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每一个组织、细胞的深处,开始变身全方位、全视角、全功能的社会广场。
”诚然,作为新技术语境下的一场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颠覆了传者和受者的分野,其强大的交互性为公众提供了空前的权力和自由空间;其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表达和社会关切的多元化,公众的参与意识随之觉醒。
网络传播凸显了公共领域在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使我们看到了网络传播方式构建公共领域的前景。
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时看到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由于民众自身政治素养的不足和批判主体数量的有限,以及网络受到权力和商业的双重挤压而发育很难。
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1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参见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1252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87-205.3李蕉.博客———收复公共失地[J ].学术界,2007(3).4杜骏飞.“华南虎事件”:公民新闻的阐释与评估[J ].新闻记者,2008(1).5网易新闻http ://tech.163.com /08/0915/10/4LSH6KSA000915BD.html6刘青.从“林松岭案”:看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J ].青年记者,2009(4)7解菲.浅谈互联网对当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J ].新闻世界,2009(8)8李锋清.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成熟公共领域的构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3)(责任编辑高平杜倩倩)从哈氏“公共领域”到网络公共空间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