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加强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试论加强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试论加强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阐述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现状,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给大学生思
想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了加强网络公共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要树立政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是非分辨能力;树立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审慎对待各种观点;树立阵地意识,把高校校园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营造文明的网络
环境。

标签:网络;公共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现状
“公共领域”(publies phere)是德国学者尤根·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颇受争议的政治学概念。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公民在其间参与公共事务,也可以说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并对两者
进行调停的领域”。

[1]
哈氏认为,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

在每一次私人聚会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

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是作为一个公共团体来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

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务活动相关的对象时,我们称之为政治的公共领域,以相对于文学的
公共领域。

[2]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蓬勃发展,网络言论比较宽松,中国向外界展示了勃勃生机。

比如人民日报网络版上的“强国论坛”、新华社“发展论坛”。

论坛中有悖论的观点、稍偏主流的声音、凸显个性的表达、对政策法规的质疑等。

被海外学者评价为“中国的互联网在言论上要比传统媒体宽松得多,而BBS论坛更令人刮目相看”,人们常常惊讶中国言论如此开放,继而惊诧于中国网民政治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相比较之下,网上媒体所展示的中国社会,不再只有一种声音,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网络话语百花齐放的局面向世界人民展示了
一个网络公共领域开始逐渐活跃的、自由的、与时俱进的中国。

除了开辟反映民意的新通道之外,网络舆论还将互动扩展到媒体之外,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不仅为政府开启了一個了解民意的窗口,也架起了一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桥梁。

使得政府可以倾听普通人民群众的心声、可以更好地了
解民情、更充分地发掘民间的智慧。

二、网络公共领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公共领域在逐渐形成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本身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西方思想渗透与文化侵蚀,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误导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的意识形态战争从未停止过,而在如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据着网络技术的垄断地位,使得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战争的阵地上占据了优势。

在我国的技术发展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下,在我国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尚未足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背景下,西方思想与文化的渗透与侵蚀,已经对我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网络上的文化霸权主义,各种反华势力利用网络进行反华的宣传和煽动,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导致了对于我国爱国主义
思想和民族观念的淡薄。

2、网络公共领域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们还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思辨驾驭能力
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使他们开阔了视野、给他们带来了便利,62%的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40%的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的最主要场所,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
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

[3]
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存在的匿名性和多重身份性特点,容易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恶劣影响,例如各种无理辱骂和诽谤、性方面的粗暴语言、胡乱散布谣言等等。

更重要的是,面对着网络公共领域中的不同的政治观点,大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还亟需提高。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信息的鉴别、是非的判断能力不强,容易为网上黄、毒、赌等信息所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也容易在敌对势力利用网格进行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价值
观念的渗透面前迷失方向。

三、加强网络公共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高等学校要根据信息时代的特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的网络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1、树立政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是非分辨能力
面对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要增强在校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提高同学们是非的分辨能力。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比如在平时的形势政策课堂中,经常性地以各种网络上的热点、焦点新闻为教育的契机,为同学们深入地分析网络公共领域中存在的貌似公正客观的事实观点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表达和政治诉求,让同学们养成对于时政热点新闻的分析判断,从而提高政治敏锐感,在分析
的过程中也提高对是非的分辨能力。

2、树立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审慎对待各种观点
责任是沟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人们常常从制度、司法的观点理解责任,实际上,责任是内在的伦理问题。

责任的基本意思是当事人通过沟通将相互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圆满地、创造性地搞好。

高等学校必须引导、教育在校大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使学生们能够冷静地、审慎地对待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各类偏激观点,在网
络公共领域中始终能够正确地、恰当地发表言论。

3、树立阵地意识,把高校校园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地高校近几年纷纷建立“校园网”,奠定了应用高科技手段创建新型教育阵地的物质基础。

然而,就当前各高校“校园网”的开发利用程度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后,校园网上的内容可以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办出特色,丰富内容,增强吸引力,使“校园网”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

其次,可以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间可以相互联通,成为有机的强大力量的网络群。

只要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建立完成,各地高校师生就可以随时在
网上获取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大政工”的局面。

4、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
面对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信息源头的控制,净化网络环境。

除了要做好防御性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我们应还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有意识地发布引导性信息,一方面可增强正面宣传的力度,另一方面可在更大程度上抑制有害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地
减少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

[5]
总之,当前在西方媒介不断渗透、大学生思想不成熟、网络环境越来越宽松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从观念上创新,再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让大学生真正学会思考、思辨,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P47,P125.
[3]迟刚毅,余先亭,李辉.全面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牢牢掌握网上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N].光明日报,2005-09-12.
[4]邢亮,王芳.信息异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6(5).
[5]王明华.网络文化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