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

《辨证论治概述》辨证论治——中医学的灵魂● 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论治的历史 ● 孕育于《内经》● 发挥于《伤寒杂病论》一、辨证论治的含义 1、 什么是辨证论治?辨 ——辨别、明察证 ——证候论 ——评定、决定治 ——治疗(1)对证的认识是理解辨证论治的关键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概括,包含着病因、病位、性质、正邪力量对比状况等。

(疾病的本质反映)(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的过程,是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的过程,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对病证具体施治的过程。

(3)辨证及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治疗结果又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及否辨证和论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统一。

2、 证及病和症的关系认识疾病的过程治疗疾病的过程症()——指单个的症状,如头痛、发热、腹痛等。

(疾病的外在表现)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概括,包含着病因、病位、性质、正邪力量对比状况等。

(疾病的本质反映)病()——是指病名,反映疾病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如感冒、黄疸。

(疾病全过程基本矛盾的概括)3、 证的现代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历年均将证的研究作为重点资助领域;● 证是机体整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 ●血瘀证、肾虚证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4、 中医常见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 —— 总纲脏腑辨证 —— 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病 三焦辨证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二、辨证论治的特性 1、 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 ●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出的证不同,因而应采取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 异病同治()证及病和症的关系示意图症证病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表现相同的证,则应采取相同的治法进行治疗。

2、 强调个体特异性辨证论治要求诊治疾病因人而异,强调个体特异性。

3、 恒动变化的观点三、辨证及辨病的关系1、 中医临床中辨证及辨病的关系 ● 中医强调辨证为主;● 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补充。

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性、简捷性,重点在全过程;辨证又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针对性,重点在现阶段。

因此,辨病辨证相结合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西医辨病及中医辨证的关系西医辨病及中医辨证相结合(即以西医的诊断为纲,先确定病种的范围,然后以中医的辨证为目,予以分型,并从病、证双方考虑其治疗)是当今最通行的中西医结合形式之一。

小结●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的灵魂;●辨证论治要求证同治也同,证异治也异,其特性表现为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强调个体特异性及恒动变化。

《病邪辨证》一、风证(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证 外风证:风邪经皮肤肌腠或口鼻、咽喉侵犯人体而产生的病证。

内风证: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病证。

2、 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二)风证的特点●上——易犯高位,易袭肌表。

(如:头痛,鼻塞咽痒,身背项疼,汗出恶风)● 急——发病急,变化快。

(如:风疹)●动——症状具有震颤动摇的特点。

(如:眩晕、振颤、抽搐等)二、寒证(一)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风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二)寒证的特点● 寒——恶寒、四肢不温等 ● 痛——头身疼痛、腹痛等 ● 收——无汗、肢体蜷缩等●白——排泄物清稀无色,面色及舌质舌苔白寒证 外寒证:感受寒邪所致的病证。

内寒证:机体阳气虚衰,导致阴盛而产生的病证。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三、暑证● 暑邪纯属外邪,暑证只有外感而无内生。

●暑证独见于夏天。

(一)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3、 暑性夹湿 (二)暑证的特点● 夏季热症——高热,多汗,烦渴,脉洪数● 伤津耗气——口渴喜饮,倦怠无力,尿赤短少脉数无力 ● 暑多夹湿——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呕恶、便溏四、湿证(一)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2、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二)湿证的特点●重——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关节疼痛重着,易袭下位。

湿证 外湿证:感受湿邪所致的病证 。

内湿证:机体津液代谢失常,聚而成湿而产生的病证。

● 着——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舌苔厚腻。

● 滞——病程缠绵难愈,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淋漓不畅。

五、燥证(一)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二)燥证的特点● 肺胃津伤——口干鼻燥,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等 ●阴血不足——毛发干枯不荣,肌肤甲错,大便干结,舌光无苔等六、火(热)证(一)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 易伤津耗气3. 易生风动血4. 易致肿疡5.易扰心神燥证 外燥证:感受燥邪所致的病证。

内燥证:由于热盛伤津耗液、或汗、吐、下太过,或失血过多,致机体阴津亏虚而产生的病证。

火证 外火证:感受火热之邪所致的病证 。

内火证:由火热内生而产生的病证。

(二)火证的特点●炎上发赤——面红目赤,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咽喉红肿,疮疡痈肿、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消灼阴津——汗大出,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燥●火性急迫——热极生风,迫血妄行,心神受扰七、郁证郁证的临床特点1、气郁则胀——轻者胀闷,可兼隐痛,症状时增时减2、气郁则痛——重者疼痛,时作时止。

3、气郁则聚——更甚者痞满,发作有时,聚散无常,部位不定。

八、瘀证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瘀证——是瘀血所产生的病证。

(一)瘀血形成的原因1、阻滞于血脉中的瘀血气虚、气滞推动障碍血行不畅;血寒血液凝滞不畅;血热血受热邪煎熬而粘浓血行结滞。

2、离经之瘀血外伤、气虚统摄失职血溢出于脉外;血热迫血妄行血溢出于脉外。

(二)血瘀证的临床特点●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更甚。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肿块,质硬,位置固定不移。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块状。

●紫绀——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

●舌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

●脉象——脉象常见为沉涩、细涩、弦涩等。

九、痰证痰——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者。

无形之痰——不能直接觉察,而是通过辨证求因的方法来判断出的病因。

痰证——泛指痰涎停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各种病证。

(一)水、湿、痰、饮之间关系湿为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稠为痰,稀为饮,更清者为水。

水、湿、痰、饮不能截然分开,常统称“水湿“、“水饮”、“痰湿”、“痰饮”。

(二)痰证的成因肺、脾、肾功能失常,人体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

(三)痰证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3、重浊粘滞缠绵十、食证食证 —— 饮食不节所致的病证,又称食滞或食积。

食滞的致病特点 1、不纳 2、不运 3、积滞《八纲辨证》概述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大体类别、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辨证 —— 各种辨证的总纲性质病位类别阴 阳 表里寒热 虚 疾病● 阴阳两纲 —— 八纲中的总纲一、表里辨证()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纲表里辨证的概念:● 表 ——皮毛、肌肤● 里 ——脏腑、血脉、骨髓● 表证 ——指病在皮毛、肌肤,病位浅在者。

病情轻● 里证 ——指病在脏腑、血脉、骨髓,病位深在者。

病情重 ● 表里辨证 ——以表里为纲来分析归纳临床证候,以辨别疾病部位和病势深浅的辨证方法。

适用于外感病 表里辨证的意义: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理变化趋势。

表证 ——病浅而轻 表邪入里 ——为病进 里证 ——病深而重 里邪出表 ——为病退 1、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指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初起阶段。

【特点】:起病急、病程短。

【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

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治 法】:辛散解表“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2、里证()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

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阶段或内伤杂病。

里证的成因:● 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 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成;邪正盛衰阴阳表 里寒热 虚实情志内伤、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

【特点】:起病缓、病程长。

【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治 法】:随具体证侯而定 3、外感病表证及里证的鉴别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

“阴盛则寒”——实寒证 “阳盛则热”——实热证“阳虚则寒” ——虚寒证 “阴虚则热” ——虚热证寒热辨证 ——以寒热为纲来分析临床证候,说明疾病性质的辨证方法。

1、寒证()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治 法】:温以祛寒 2、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 法】:清热泻火(或清热养阴)胸腹症状及二便变化 头身疼痛 脉大而数脉浮舌苔常有异常表现 舌苔常无变化 咳咯浊痰、喘息气粗或有胸痛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 但热不寒发热恶寒里证表证3、寒证及热证的鉴别三、虚实辨证()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纲。

正气不足 邪气过盛虚证 实证邪气不盛正气未衰《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辨证 ——以虚实为纲来分析归纳临床证候,说明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及斗争情况的辨证方法。

1、虚证()虚证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先天不足饮食失调,后天之本不固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房劳过度,耗伤肾脏元真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临床表现】: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不同证侯,临床表现不一。

常见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二便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