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思考

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思考


- 56 -
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思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李湘 安徽博物院,安徽 合肥,230000
文教资料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2014(1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jzl201418026.aspx
某男生(自豪地):这就是咱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趣。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 这节课正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 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学定教,顺势而导,营造出一种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被调动起了学 习热情,悦纳了知识,开发了潜能。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 维碰撞出火花,使问题迎刃而解,激发了探索意识。 以学定 教 ,充 分 体 现 了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关 注 到 了 学 生 的 现 实 知 识 水平和现实情感态度,有的放矢。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受到 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为人师 者,应当牢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要点。
注释: [1]张 忠 培.聚 落 考 古 学 初 论.中 国 考 古 学— ——走 向 历 史真实之道.科 学 出 版 社 ,1999.严文 明.聚 落 考 古 与 史 前 社 会 研 究 . 走 向21 世 纪 的 中 国 考 古 学 . 三 秦 出 版 社 ,1997 年 等. [2 ]张 光 直 . 考 古 学 专 题 六 讲 . 文 物 出 版 社 ,1986. [3]陈淳.居 址 考 古 学 的 探 索 和启 示.考 古 学 的 理 论 和 研 究 . 学 林 出 版 社 ,2003. [4]张 光 直.胡 鸿 保 ,等 译.考 古 学 中 的 聚 落 形 态.华 夏 考 古 ,2002.01. [5]陈淳.居 址 考 古 学 的 探 索 和启 示.考 古 学 的 理 论 和 研 究 . 学 林 出 版 社 ,2003. [6 ]张 光 直 . 考 古 学 专 题 六 讲 . 文 物 出 版 社 ,1986. [7]张 忠 培.聚 落 考 古 学 初 论.中 国 考 古 学— ——走 向 历 史 真 实 之 道.科 学 出 版 社 ,1999. [8]栾 丰 实. 关 于 聚 落 考 古 学 中 的 共 时 性 问 题 . 考 古 , 2002.01.贾 伟 明.也 谈 聚 落 形 态 考 古.文 物 ,2003.01 等.
目共睹的。 然而,要使更多考古工作者真正掌握聚落考古 思想和方法,利用对聚落形态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史前考古 学文化的社会性质和演变,甚至探讨早期国家产生和文明 起源等重大课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幸的是中国 考 古 学 界 已 有 不 少 人 在 为 这 一 目 标 努 力 ,如1996 年 底 ,《文 物》月刊编辑部就主持了一场“史前城址和聚落考古”的学 术讨论会,并且在史前城址和聚落考古的关系等问题上达 成了共识,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结合实践探讨运用聚落考古 方法和技术等问题[8]。 可以预见聚落考古理论和方法在促 进考古学发展方面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至于对“聚落考古学”的定义,学者们各有不同理解, 莫衷一是。 著名理论考古学家炊格尔对此有一简练的定 义 ,聚落考 古 学 就 是 “运 用 考 古 材 料 研 究 社 会 关 系 ”[5]。 美 国考古学家张光直则倾向于把聚落考古学看成一种考古 学方法,使聚落作为过去人类活动的地点而用做考古学分 类的首级单位。 所以,聚落考古学是在社会关系框架里做 考古资 料 的 研 究[6]。 对 此 ,笔 者 倾 向 于 把 聚 落 考 古 学看 成 考古学的一种方法论,它和传统考古学的类型学、地层学 的性质一样。 正因为如此,对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解释就需 要借助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这些学科主要是 民族学、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等。
2014年 第18期(总第650期) WENJIAOZILIAO
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思考
李湘
(安徽博物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聚落考古学”在中国还是个新鲜词,对它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作者在回顾欧美聚落考古学发展历史和前人有关 聚 落 考 古 学 的 产 生 和 发 展做 一 粗 浅 思 考 ,以 期 更 深 入 地 理 解 聚 落 考 古 学 的 思 想 实 质 。
综上所述,中国聚落考古学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有
(上接第 50 页)的苦情苦景种种归结 ,又戛然而止 ,言有尽 而意无穷。 这千古不尽的叹息让世人读来都融化在词人的 浓愁之中。 (齐读这首词)
四、比读提升,点拨鉴赏 《声 声 慢 》这 首 词 是 李 清 照 的 婉 约 词 ,这 种 婉 约 之 风 是 有其独特之美的。 就如开头的叠字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 进层次,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此乃公 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 者。”公孙大娘舞剑,取其一气呵成、大气磅礴之意。对于这首 词的语言特色、手法亮点,笔者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课 堂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感受大致如下,《声声慢》用了 许多有表现力的意象和词语表达感情,大雁、黄花、梧桐、 细 雨 … … 还 有叠 字 的 使用 ,使 整 首 词 细 腻 、柔 婉 、含 蓄 ,言 有 尽而意无穷。
此后, 更多考古学家倾向于用聚落形态的观点和方法分 析考古文化遗存,开展对史前人类社会状况的研究。
比较文化历史考古学和聚落考古学, 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的显著区别:文化历史考古学以器物为中心,以深化 对考古学文化内涵的认识和建立、 完善史前文化谱系为 目的;而聚落考古学则以聚落(又称居址)为单位展开研 究 ,目 的 在于 揭 示 和 探 索 聚 落 社 会 中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聚 落 与聚落之间的关系等,以便复原史前社会形态。 当然,聚 落考古学和历史文化考古学并非完全对立, 只是研究方 式和关注重点不同而已。 聚落考古学要顺利开展,必须借 助文化历史考古学建立的文化谱系框架, 甚至要求更详 细、准确的文化谱系资料;而要深入史前社会结构和组织 等方面的讨论, 文化历史考古学则必须利用聚落考古学 的视角和方法。
- 55 -
文化学研究
的 关 系 (或 聚 落 社 会 的 结 构 ),和 聚 落 社 会 之 间 的 关 系 与 聚落社会的时空变异, 以及聚落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 关 系”[7]。 这 一 对 聚落考 古 学 的 理 解 基 本 和 西方 考 古 学 一 致,强调以遗址为单位进行研究,注重探讨聚落社会的组 织结构及聚落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但张先生认为 “我国聚落考古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出现”, 并以殷 墟考古发掘中揭露宫殿区和王陵区作为例证。 对此,笔者 不敢苟同。 聚落考古学的实践应是在明确聚落考古观念 指导下的实践,是有意识的行为。 而在殷墟发掘期间,中 国考古学正处于发展初期, 其主要目的在于验证殷商的 存在。 况且同时期欧美考古学都还处于文化历史考古学 阶段, 何以后起的中国考古学已超越了文化历史考古学 阶 段 ,开 始 了 聚 落 考 古 实 践 呢 ? 从20世 纪 五 十 年 代 起 ,我 们学习前苏联揭露特列波里遗址的大面积发掘法, 以全 面发掘法进行居址和墓地的揭露,如半坡遗址、元君庙墓 地等,笔者认为可以看做中国聚落考古学的萌芽。 由于文 化历史考古学在中国考古学界的统治地位, 这一萌芽并 没有引起更多注意。 又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考古 学工作多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指导, 前述 工作的聚落考古学意义就更加削弱了。 自上世纪八十年 代末中外考古学恢复交流与合作以来, 西方考古学的一 些概念和理论开始被介绍到国内, 其中包括聚落考古学 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张光直、俞伟超、张忠培和严文明等 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前文所述,现在中国考古学界对聚 落考古渐趋熟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聚落考古观点 和理论指导自己的田野发掘和研究工作。
关键词: 聚落考古学 发展简史 欧美 中国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考古学对“聚落考 古学”一词尚感陌生和新鲜,那么自八十年代末以来,绝 大多数考古工作者对此则比较熟悉, 并且不少学者已对 “聚落考古学”做 了初 步 定 义 和 解 释[1]。 在考古学的期刊和 杂志上,我们可以看到用聚落考古学观点分析的文章。 当 然 ,中 国 的 聚 落 考 古 学 才 刚 刚 起 步 ,方 兴 未 艾 ,还 有 许 多 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等待我们探讨。 本文在回顾欧美聚 落考古学发展历史, 借鉴前人有关聚落考古论述的基础 上 ,试 对 中 国 聚 落 考古 学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做 一 粗 浅 思 考 ,以 期更深入地理解聚落考古学的思想实质。
一、欧美聚落考古学发展简史回顾 用历史的眼光看, 欧美聚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历 史并不算太长。 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欧美考古学的主 流仍然是文化历史考古学(又称传统考古学)。 文化历史 考古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建立和尽可能完善考古学文化的 时空框架 (又 称考古学文 化 谱 系 ),以 复 原一 定 区 域 的史 前文化发展史。 因此这一时期考古学工作集中于寻找和 发掘典型遗址、 建立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推溯文化及 其成分的起源与发展等所谓的“文化史”工作。 文化历史 考古学虽然对建立一定区域内的史前文化发展谱系至关 重要, 但它无法对考古学文化的所有者—人的社会属性 和社会关系等做进一步揭示, 这一缺陷需要新的考古学 思想和方法弥补。 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 对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局限不满, 提出考古学不仅要研究 物质文化资料, 更要关注这些资料背后的人群的社会生 活 状 况 。 美 国人类 学 家 瓦 德·泰 勒 在 其 所 著 的 《考 古 学 之 研 究 》中 提 倡 一 种 “缀 合 研 究 法 ”,即 将 器 物 用 人 类 学 的 蓝 图 (model)“缀 合 ”起 来 ,以 便 复 原 古 代 社 会 形 态[2]。 同 时 , 美国民族学家斯图尔特在研究美国西部大盆地半定居的 印第安土著时, 开始注意从其栖居形态研究土著人的文 化遗 存[3]。 受此 影响,1953年美 国考古学家 威利在写作 《维 鲁河谷聚落形态之研究》时,广泛引用文化生态学、民族 学等理论和方法,用居址形态探讨人类社会的结构、政治 体 制 等 ,这 一 著 作 被 当 成 欧 美 聚 落 考 古 学 出 现 的 标 志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