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分析一、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看法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三、思想政治教育失范的主要原因1、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滞后性(思想活动问题)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教育者问题)3、环境发生变化(环境问题)4、人们的价值取向扭曲(教育对象问题)四、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后果1、出现道德失范现象2、出现教育薄弱环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一、几个概念的区别1、政治工作: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2、思想工作: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其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补:思想工作可分为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不是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政治工作。
如非政治性思想问题的解决主要是思想工作的任务,而主要不是政治工作的任务。
也不是所有的政治工作都是思想工作。
如组织工作、纪检工作等只是政治工作,而不是思想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性思想工作与思想性政治工作的总称。
二、理解这个概念要注意三点: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活动,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曰思想性的政治工作。
2、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曰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和融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发展变化规律,以及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水准的矛盾。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基本规律:一切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支配行为的思想是人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文化教养及环境影响等客观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头脑的结果。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一、思想与行为1、含义: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
2、关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行为表现思想,又通过其效果检验思想。
两者一般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致,知行脱节。
3、启示:有助于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二、内化与外化1、含义: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是内化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个体将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2、关系: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
3、启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沿革第一节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局限性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特点(一)在教育目标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强调培养具有立项人格的“圣贤”、“君子”。
(二)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三)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四)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二、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一)灌输式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二)公私德不分的倾向突出(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严重第二节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局限性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点(一)在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
(三)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
二、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局限性(一)它以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
(二)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发展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贡献(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奠定。
(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四)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
二、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提出要进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教育(三)论证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贡献(一)毛泽东同志通过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充分肯定和明确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科学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论。
(二)毛泽东同志为红四军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奠定了我党思想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
(三)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矛盾论》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说奠定了哲学基础。
(四)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理论原理,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奠定了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学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创立和形成时期(1921.7—1935.1)❖成熟时期(1935.1—1945.8)❖发展时期(1945.8—1957.2)❖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时期(1957.2—1978.2)❖拨乱反正和发展新阶段(1978.12—至今)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头脑的传统。
(二)实事求是的传统。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
(四)群众路线的传统。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一)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即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1、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察社会存在,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
2、从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看,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
二、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一)原理内容1、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2、人的本质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其中经济关系是最本质的关系。
3、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二)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原则的基本途径1、根据人性的具体表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依据人的自然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
3、依据人的社会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4、依据人的实践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和战略布局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指针,抓好四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根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6、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功能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积极的影响: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全国人民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难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消极影响:A、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B、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发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和拜金主义,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C、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体制转换阶段所特有的失范现象,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1)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来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向保证。
(2)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体系来看,它的双重效应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观念体系与动力。
(3)从市场经济内部运行机制来看,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等经济行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规范。
(4)从市场经济的外部调控机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1、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它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发展物质生产力最重要的问题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2)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2、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1)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决定着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
(2)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其劳动态度的好坏和劳动纪律的强弱,而劳动态度和劳动纪律的状况又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关系到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影响劳动者作为群体一员的群体意识、协同观念、责任感等,这些因素也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