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
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
它通常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
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
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
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
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11.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创设、优化社会环境12.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13.内化的环节包括接收、理解、选择、认同、信奉。
14.影响内化的因素:(一)受教育者的主观因素:需要内容的特性:内容与现实的相符度、与学生需要的吻合度、内容的表现形式等;(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15.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个体思想观念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16.外化的环节包括依从、仿效、固化。
17.影响外化的因素:a内部制约因素:思想品德构成要素中知情信意各自的发展水平及转化情况(内化的水平和程度)等。
b外部制约因素:如环境的制约、先前行为的效果及外界对这一行为的评价、从众效应的影响等。
18.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两者的对立性:(1)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
(2)两者的作用不同,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外化则是将个体思想动机转变为外在的行为。
简言之,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
(3)内化与外化的成果不同。
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外化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
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性:首先,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就是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活动,既谈不上内化,也不可能有外化;其次,两者的目的相同,即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人的品德,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再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9.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作为主体的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
20.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多样性、发展性。
21.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方面的作用。
表现在:a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个体更好地生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b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发展所起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发展方向(2)激发精神动力(3)塑造个体人格(4)规范调控行为c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价值,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表现在(1)富有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感到是一种精神享受(2)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和发展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个体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3)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会从其道德活动中得到快乐与幸福(4)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更能体验人世间的善良与美好,更有幸福感。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表现在:(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1)社会精神生产的价值(2)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3)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价值(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1)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变异功能(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创造功能(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1)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责任感(2)形成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3)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23.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a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与前提。
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也即是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思想品德外化的过程),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思想品德通过各种社会性活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能够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落脚点。
没有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善也将流于虚妄,无助于每个个体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这种个体价值也必定是无价值的。
b区别:二者实现的过程不同:(1)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2)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2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具体地说,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积极、能动的活动,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中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
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
2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一)复杂性与社会性(二)非零起点性与多开端性(三)长期性与反复性27.思想品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行动时,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28.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的形式方面。
思想是思想品德结构的内在本质。
行为是整个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
行为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占有相对独立的重要位置。
29.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一)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内部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二)外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根据。
然而,人的思想品德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的思想品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客体,便不可能有主体的反映,离开了外部社会因素,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知:是指思想品德认识。
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关系及处理这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知。
思想品德认识是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依据,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转化为社会成员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基础、前提。
离开了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便不可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情:是指思想品德情感。
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思想品德情感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催化、强化作用。
因为品德情感是加强品德认识、坚定品德信念、锤炼品德意志的催化剂,是思想品德行为的推动力。
信:是指思想品德信念。
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原则、规范的坚定不移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思想品德信念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键。
因为品德信念是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合金”,因而成为思想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意:是指思想品德意志。
它是人们在践履思想品德原则、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
思想品德意志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调节、监督、控制作用。
行:是指思想品德行为。
它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
思想品德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
思想品德行为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目标和归宿。
知情信意行的关系: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为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
30.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第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
第二,社区环境。
第三,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第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第五,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第六,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
第七,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31.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一)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