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对对联的心得体会

有关对对联的心得体会

有关对对联的心得体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联的心得体会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关于对联写作方法的研究对联,俗称对子,就字面意思而言它讲究对仗。

所以对于对联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对仗工整。

对联有格律,骈文有规矩。

就我组翻阅的书籍总结而言,一下有六项对仗格律要求:1. 字数相等。

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否则如果字数不相等就无法成对。

这也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2. 句式一致。

这里的句式一致是指节奏形式一致,也可表示为音译的停顿。

如五言的节律就不止一种:“二三式”“二一二式”“二一一一式”“一四式”。

对于稍长的对联,半联不止一句,单上下联的句式也要相同。

3. 词性相当。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名词还分为若干小类,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

而宽松的是不需要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

4. 结构相应。

这也就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相互照应。

就算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但也要做到结构相似,5. 平仄相对。

这也符合了中国具有抑扬顿挫之感的音乐感。

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应该平仄声相对,这样才具有抑扬顿挫之感。

而上联必须是仄声而下联则一定要是平声。

这会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是多年积淀下的传统。

6. 内容相关。

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内容相反,相互衬托。

如果上下内容不相连的话就只能是对偶句了。

以上就是对联的基本创作方法,也是本组同学通过研究而得到的。

对联的文化研究走进对联,传承文明——关于对联的综合实践案例山东省泰安肥城市石横镇南大留小学张金兰一、活动背景及总体介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联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国文化,发展至今,更显其精妙与独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逢过年还保留着贴春联的习俗,在一些旅游地也经常能见到对联,但现在的孩子由于对这种文化了解甚少,所以显得莫不关心。

小学语文第七册有《春联》一课,学生通过学习已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些学生提出来,他们还发现有些人家墙壁上也挂着类似春联的句子,砌新房上梁时也要贴,那么这些是不是也叫春联呢?他们觉得了解的还不够深入,还想进一步了解。

为进一步宏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通过活动,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对联,了解中国的文化。

二、活动目标:1、了解对联的起源、形式、类型以及有关对联的故事等。

2、在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学写一些简单的对联。

3、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6、通过小组合作的集体研究,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7、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懂得生活中中处处有学问,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1、谈话激趣大家通过学习已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类似的句子?这些也是春联吗?通过讨论,学生得知这些不叫春联,而是对联,春联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2、师出示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教师这里有一幅奇特的对联,有谁能读一读。

请学生读一读。

3、这幅对联应该怎样读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师讲述有关这付对联的故事。

4、你们还想了解对联的哪些方面?5、学生分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出来。

6、整理问题,进行归类,生成研究主题。

7、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小组,确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设计研究方案。

商讨小组活动计划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组,民主选定组长。

2、讨论小组分工,聘请指导教师,撰写小组研究计划书。

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根据你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你想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你所要的信息。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归纳获取信息的途径:1、上网查资料2、图书馆找资料3、书店买一本有关对联的书。

4、访谈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老师5、把人家贴在门上的对联写下来。

6、请专家作讲座。

7、打电话给亲戚、朋友。

老师小结希望每位同学在研究中能发挥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取得能力和知识的双丰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形式,分组进行研究。

1、调查访问、访谈有关老师。

、采访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

对联研究访谈记录:研究主题:对联的用处访谈对象:张老师访谈时间:XX年10月28日访谈地点:学校办公室具体内容问:张老师,我们如今哪些地方还用对联?它们有什么用?答:用对联的地方还是比较多。

如在过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要贴春联;人们在结婚的时候,要在新房门上贴婚联,以祝愿新人幸福美满;再如有老人祝寿时,要在中堂上挂寿联,来祝愿老人与天齐寿。

问:我还看到有些人家在一幅画的两旁挂对联,这是怎么回事?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堂,主要来显示主人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对联的内容通常要和画的内容相配。

2、查找资料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或教学生用“百度”网站搜索有关资料。

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资料。

有条件的学生到书店购买有关书籍。

找找身边的对联,到村上把人家贴在门上的春联收集起来。

3、填写研究记录对联研究记录:研究主题:妙联巧对研究人:张亚茹、张瑞琪研究方式:查阅书籍资料来源:楹联世界、家中的书籍研究时间XX年11月3日研究地点:家中具体内容: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由数字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对仗工整、音韵优美的特点,故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许多妙联巧对,更使人赞叹不已。

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心得体会。

原来我对对联一点也不了解,即使看到了也没有仔细去读,现在通过研究,觉得很多对联写得非常精采,我国古时候的人真厉害。

我越来越喜欢这些对联了,我去公园也看见有些亭子的柱子上写着对联,但那些字我不认识,看样子我还要继续努力。

阶段性反馈交流1、各小组整理收集到的材料。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并说说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收集到的。

3、谈谈在研究中所碰到的困难,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4、调整自己的计划。

5、写反思日记。

6、组织阶段评价。

首先,每位学生对照自评表,对自己在活动是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

然后展开组内交流,同时小组成员对他进行组内评价,并提出建议。

然后指导教师根据其表现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谈话导入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小,你们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成果汇报展示1、妙联巧对组汇报。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对联的故事,如:《王羲之妙书春联》讲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写了一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上。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是此联一贴出,便被人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王羲之也不生气,又写一付贴上,内容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没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眼看左邻右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家门前空空,急得王夫人催着王羲之想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又写一付,但此次只贴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里又有人来揭了,但一看,这付对联实在不吉利,只能溜走了。

早晨刚亮,王羲之亲自把另半截贴上,大家一看,此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手称妙。

我们小组还收集了许多奇联妙对,今天先考考大家,看大家的水平如何。

请在下面的对联中填入动物名称,组成对联。

江水腾影,春晖照华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扬鞭策入新岁,举杯祝酒迎来年。

一马当先辞旧岁,三开泰贺新年。

啸青山千里秀,风拂翠柳万户春。

风拂杨柳千山绿,影随玉万户春。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遇到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令他十分惊奇,乾隆出了上联,纪晓岚略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

2、对联写作组汇报。

我们通过活动,已基本掌握了写对联的一些要求,并且也学着写了几幅对联,现展示给大家看,请多提宝贵意见。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把自己勤奋读书的感受或经验写成对联,以鞭策自己,激励别人。

现在把这些对联送给大家: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3、在学生认真听取各组汇报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听了他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他们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听了他们的汇报,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组织评价。

首先,对照评价内容,让学生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自我评价;其次,课题小组成员通过观察、记录等对小组成员进行口头评价;然后通过家长问卷让家长进行评价,接下来由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活动档案袋等作出鼓励性、协商式评价;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作出对自己的终结性评价。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展示自己,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活动的结果与评价。

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了评价。

我认为,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但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精心策划、准备、实施,使他们明白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接触社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

在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辛酸,困惑的苦恼,获得的艰辛,所有的这些,锻炼了每一位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并培养了顽强的毅志力和责任心。

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五、学生的收获。

1、发挥了自主探究精神。

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内容,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了社会,通过主动的探索,去发现和体验。

2、学生学会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明白了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很多,如查阅资料、网上查询、实地考察、采访专家等。

在收集了许多信息的同时,他们对这些信息要进行筛选、分析,并进行归纳。

从而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

外出活动、课间讨论要交流,课堂上谈自己的方案要交流,对别人的方案提意见或建议要交流。

采访对方,要对方合作;制定方案,要小组合作;课堂上要篇三:对对联用字的研究(校本课程)巧遣妙用绽异彩对对联用字的研究研究小组成员:林培俊、陈泽宏、陈少娥、陈伟佳、肖焕杰、周圆春节来临,当你路过家家户户的门口时,你是否会对各家门口贴着的红纸产生兴趣呢?或许你知道这做叫对联,可你是否懂得各副对联的含义?是否理解对联中某个字、某些字的用意?是否知道对联中的用字技巧??? 这些疑问使我们对对联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