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简介民间文学(18项)1.【皋亭山传说】杭州市江干区皋亭山传说是以杭州丁桥镇北部的皋亭山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的风物传说,流传于江干、拱墅和余杭一带,辐射至杭嘉湖平原。

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皋亭山地区自然环境的认知、生活习俗、人文景观等内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传说群”。

皋亭山传说扎根于民间,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凝聚了人民大众对皋亭山的敬仰和情感,也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而又鲜明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在民间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之也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发展皋亭山旅游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皋亭山传说”,当地政府及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迄今共收集到主要故事近百篇,并出版了专集。

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皋亭山区域传承该传说故事的群众日渐稀少,皋亭山传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进一步加强抢救和保护。

2.【梅城传说】建德市梅城传说是流传于建德、淳安等周边地区,以古严州府历史人文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说。

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严州府城的雅称,1938年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

城有两湖,东西点缀,外有双塔,南北对峙。

城内有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胜,城周围有玉泉寺、奉真道观、乌龙岭、两江成字等景观,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渊源的人文、历史、古迹、景观等孕育了丰富的梅城传说。

梅花城传说传播广泛,内容丰富,通俗上口,朴素生动,寓意深刻。

有的歌颂山河秀美,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有的赞誉历史上给人民做过好事的清官;有的嘲讽和鞭挞昏庸愚蠢、骄奢贪婪的封建统治者和为富不仁的剥削阶级。

既有神奇莫测的幻想境界,更有令人陶醉的纯真感情,表现了人民大众的劳动和生活、爱情和友谊、反抗和斗争、憧憬和希望、幻想和追求。

这些优美的梅花城传说,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陶冶了一代又一代梅城人,培育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当地讫今收集整理了百余篇传说,并出版发行,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承传讲梅城传说的人群日渐减少,因此急需加强保护。

3.【海瑞传说】淳安县海瑞传说是以著名清官海瑞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在淳安任知县期间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人物传说。

该故事以淳安县及其周边县市为核心,通过民间口耳相传广泛流播,辐射至全国乃至海内外,是清官类民间文学的杰出代表。

海瑞(1515-1587),明朝著名清官,一生清贫,为政清廉,直言敢谏,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深得民众爱戴。

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演义成为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主要传说故事有《海瑞驯虎》、《海瑞背纤》、《海瑞斗账》、《海瑞审石头》等,既颂扬了海瑞的大公无私、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同时揭露、鞭挞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海瑞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文学审美价值、民俗文化研究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近年来,淳安县在保护和传承“海瑞传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开展了海瑞传说普查,搜集整理了海瑞传说故事128篇,76名艺人全部登记在册,汇集故事即将正式出版。

但是由于年青人对于口头文学传承热情不高,因此加强保护迫在眉睫。

4.【孙权传说】富阳市孙权传说是以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帝王传说。

其传说故事遍及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孙权家乡富阳讲述孙权传说者尤为突出。

在国内因受历史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使孙权传说家喻户晓。

目前,在富阳流传的孙权传说故事近200则,内容大致有孙权业绩故事,孙权父兄、家族、谋士部将故事,与孙权有关的地名、古迹、风物和风俗传说。

这些传说从多个侧面表现了孙权忍辱负重、举贤任能、崇法尚计、身先士卒、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历史功绩。

孙权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流布范围广,对于研究当地的人土风物、民风民俗以及传说的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日益脆弱,传承人数急剧减少,急需对孙权传说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近年来,富阳市有关部门对孙权传说故事的承继和发扬光大一直相当重视,加大研究和保护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果,但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5.【玲珑山传说】临安市玲珑山传说是以临安市玲珑山胜景古迹为主要内容,杂糅佛、道、儒家思想,有一定影响的民间传说。

从临安、浙北,辐射至全国各地,影响较大。

因其囊括了“名山、名水、名人、美女”名胜古迹要素,凝聚了玲珑山百姓生活劳动、人生价值和民俗风情,而成为浙西民间文学的典型。

玲珑山传说内容有玲珑山来历传说,玲珑山山脉传说,还有大量与玲珑山有关的名人传说。

如“琴操出家玲珑山”、“东坡醉酒眠石榻”、“琴操望江会牛郎”、“钱王赶山斩九龙”等,此外,还有大量奇文逸事,共百余篇10多万字。

玲珑山传说中的人物鲜活,情趣盎然,语言生动,题材涉及口头传说故事、民间美术、民歌、传统戏曲,及至当代的影视作品,这些各门类的艺术形式不断推动玲珑山传说的流传流播。

玲珑山传说寄托了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对玲珑山的情感,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而又鲜明的审美观与历史观,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审美价值。

对研究当地历史、民俗、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玲珑山传说”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做了大量工作,认真搜集和整理有关传说故事,保护与培养传承人。

但随着现代传媒的冲击,口头文学逐渐式微,玲珑山传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抢救和保护。

6.【上林湖传说】慈溪市上林湖传说是以秀美的上林湖自然景观与越窑制作技艺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说,其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是该类题材传说的优秀代表。

该传说从位于浙东沿海的上林湖,辐射至浙东三北一带流传。

自产生之日起,世代口耳相传至今,一直成为启迪着人们智慧,激励着人们美好向往的佳作。

上林湖传说流传历史久远,起源于东汉时期。

自唐、宋以来,即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关注,严子陵、陆龟蒙、陆游、虞世南等著名的诗人、作家、书法家的作品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上林湖传说素材。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姜彬、现主席冯骥才先生等专家学者曾多次到上林湖考察,研究“上林湖传说”的内涵和价值。

上林湖传说数量众多,有《三足蟾蜍》、《玉眠床》等数百个。

主要传承人杜松根、余孟友,能讲上林湖传说达100余个,他们的故事曾被收集整理发表在《古今中外》、《山海经》、《西湖》等杂志;故事集《风雪上林湖》,近20万字公开出版。

《浙江日报》、《宁波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作过详细报道。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会讲《上林湖传说》的人越来越少,濒危状态十分明显。

因此,加强上林湖传说的保护十分紧迫。

7.【王十朋传说】乐清市王十朋传说是以乐清历史文化名人王十朋为原型,经当地群众流传创造发展,形成了辐射至其求学地、为官地、教学地,及至遍布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是历史人物类传说的代表作,讫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王十朋传说传承久远、流传地域广泛、故事众多、情节精彩、形式多样。

其主要内容有褒扬其出众才智、勤学苦学,有力主抗战保家卫国,有抨击官场腐败、痛斥奸臣和科场黑等。

其表现形式除口头文学外,还有曲艺、戏剧、文学等多种流传形式。

王十朋传说中的智慧故事对后人起着智慧教科书的作用,其民本思想、义利思想、诚信思想和为官之道、谋事之策的独特,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以它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富有想象,在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隐含的历史因素,为补充和丰富正史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虽然当地民众对王十朋及其传说十分重视,至今尚有众多传说被保留下来,但也应当看到年青人对传统文学的冷漠,传承人的年事已高,使该传说的传承发展已岌岌可危。

因此加强保护已迫在眉睫。

8.【卖技(瑞安卖技)】瑞安市卖技亦称卖纻,是浙南部分县(包括瑞安、平阳、苍南)民间特有的一种贺年口头演唱艺术。

瑞安飞云江下游南岸的卖技(瑞安称卖纻)历史悠久,按传统说法,始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

民间曾有“唐代起因年年贺乡亲,流传到如今”之说。

据健在的老人所知已有五代,清朝早有该项活动。

瑞安市仙降镇、飞云镇可谓是“卖纻之乡”。

每逢春节期间,乡村里的“文化人”(民间称“卖纻”先生),便组织“班子”到当年有喜事的乡亲家中,手提灯笼演唱。

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方言押韵,无口白,无乐器伴奏。

唱的内容有历史人物俗称“古人”(三国、列国);有地方编的故事《高机与吴三春》、《珍珠塔》;有按当地乡情编的《地方景》、《廿四节候》;有即时编的歌颂新社会、好人好事等内容。

主要是祝贺年节、赞颂好事、歌功颂德、扬善贬恶。

演唱分为两种形式:一为门头唱,二为开门入厅唱。

前者时间短,人数少,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主人送出礼品后即行结束;后者时间较长,人数也较多,大约七八个人到十几个人,时间须好几个小时或通宵达旦。

卖技这一民间文艺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如增强乡里情谊,促进团结,增添节日快乐,有利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等。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传承趋于濒危,亟待加强保护。

9.【洞头海岛气象谚语】洞头县洞头海岛气象谚语是当地渔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不断摸索自然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创造而成的具有气象学价值的口头文学。

是独具海岛特色的特定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极具代表性。

洞头海岛气象谚语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对海岛风雨浪潮等气象方面的预测,包括海洋生物的习性、海洋生物与季节的关系,沿海潮候、潮流与渔业生产、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等。

20世纪80年代,洞头县开展民间文学调查工作,搜集到1000多条民间谚语,其中气象谚语100多条,近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再次采录到200多条。

这些气象谚语既通俗易记又富有科学性,在当地渔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因此能久传不衰,至今仍在当地广泛流传。

洞头气象谚语流传时间长、通俗易懂、口耳相传、流传地广,内容丰富、数量较多、科学性突出,涉及海洋气候、预测海岛风雨浪潮等变化规律,因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科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气象学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趋衰落,亟需加强保护。

10.【平阳童谣】平阳县平阳童谣,是以儿童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儿童中间传播流传,以口头吟唱形式创造出来的简短明快的优秀口头文学。

是平阳儿童对当地社会生活和地方乡风习俗的独特反映,为浙南口头民间文学的典型之一。

平阳童谣采用平阳方言吟唱,以方言押韵,吟唱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而生动,乡土气息特别浓厚。

因其易记、易唱,易传的特点,在当地儿童中广为流传。

平阳童谣的主要特征是,形式比较简短,地域性强,乡土气息特别浓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