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官助理制度的完善
摘要:法官助理这个词语是一个舶来品,国外的司法机关早就设置了这一职位,并且形成了完善的法官助理制度。
而在我国,这还是一项崭新的司法制度,建立法官助理制度的目的是将审判实践中的审判性事务和辅助性事务分开,法官助理从事辅助性事务而法官专事案件的审理与裁决,从而提高审判的效率。
abstract: judge assistant , as an imported words, may sounds new for us, in reality it was long ago set up by foreign judicial department and with a fair system being built over time.while here in china, it is a breakthrough arrangeme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judgement by seperating judging issues and assistant issues, through the judge specializing on the former and it’s assistant on the latter.
关键词:司法改革:公正;效率;法官助理制度;重构
key words: judicial reform, fairness, effieciency, judge assistant system, reconstruction
一、法官助理制度概述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入的司法改革,最高人民法院亦于2002年7月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目的是要加快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法官队伍。
在该改革方案中,最引人瞩目的措施之一就是为法官配备法官助理,这标志着我国也开始试行法官助理制度。
但作为一个新生的制度,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
本文首先试图解释一下法官助理制度的概念,以及法官助理制度所具有的特征。
(一)法官助理制度的概念
法官助理是法官的助手,又被称为“不穿法袍的法官”[1],设置其的目的是为法官开展审判活动提供辅助性服务。
法官助理本身没有审判权,只是为法官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以使法官能从审判活动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优质高效地审判案件。
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1.为法官的审判工作提供协助,主要是从事审判活动过程中的事务性、联系性的工作。
2.做好庭审前的准备工作,为法官的开庭审理做好准备,使庭审能够优质高效地完成。
3.庭审后在法官的指导下拟写法律文书。
4.对于当事人双方在庭审之前有意愿和解或者撤诉的,主持调解或者处理撤诉问题。
在法官助理的调解下达成调解协议的,须经过法官的审核确认。
(二)法官助理制度的特征
法官助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法官和书记员,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1.法官助理是法官审理案件的辅助性人员,工作上应该听从法官的指导。
在改革后的审判模式中,审判组织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构成。
在对证据进行整理时,法官助理没有资格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判断,不能对是否存在证据失权的状况作出决断,而只允许对一些双方没有争议的事实通过记录加以固定,并组织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前交换证据;在当事人和解的过程中,
法官助理可以协助双方达成调解方案,但该调解方案的自愿性与合法性应当经过合议庭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由合议庭签发调解、裁定。
因此,法官助理只是法官的助手,为法官的审判工作提供服务,工作上也要受法官指导。
法官助理不能成为合议庭成员,无权对案件的审判作出表态,更不能干涉法官对案件的处理。
2.法官助理的辅助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法官职业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审判职权的重新分配,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的审判组织中,三方各司其职,不得越位。
法官助理的设置可以成功的避免法官在庭前与当事人接触,避免对案件先入为主、未审先断,法官只能通过庭审活动接触当事人,以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
因此,在改革后的审判组织中,法官助理从事的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也是设立法官助理的目的之一,将法官与当事人尽量隔离开来,法官不能包办诉讼过程中的所有事物,而就应该坐堂问案,确定案件的审判方案。
法官助理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凸显了其存在的独立价值,实现审判工作的环节化,从而保证裁判的公正化。
二、我国法官助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法官助理制度已经试行了一段时间,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以保障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法院的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没有把审判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区分开来。
例如立案工作,不管什么样的案件
都是由法官来承担,但是在美国,一般的立案事务由书记员办公室的一名立案人员就可以完成,只有遇到案情复杂、难以决断的情况,才由法官或者法官助理作出决断。
另外还有执行工作,在我国也是由大量的法官来负责,但是在英国,司法执行在执行官的监督下进行,执行官是行政官员而非司法官员[6]。
德国、法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执行工作也是由执行官负责的。
在中国现行的这种机制下,审判长选任制和法官助理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很难实现。
如果把现在的助理审判员全部转为没有审判权的法官助理,那么立案庭、执行庭的人员是不是也都应该转为法官助理呢?如果不是这样,又该如何解释从事审判业务的法官助理不是法官,而与审判业务不相关的人员却享有法官身份。
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通的。
因此,法官助理制度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必须有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以保障。
(二)法官助理的职能单一,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在我国试行的法官助理制度中,法官助理之间几乎没有职能上的差异,无法形成阶梯型的配置,法官助理与法官之间没有过渡。
当法官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而暂时不能行使其审判职权时,没有人能代替他的位置,导致整个合议庭的审判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基本陷于瘫痪状态,法官助理等审判力量被闲置,造成案件的大量积压。
实践中的补救办法一般是由庭长临时代替审判长行使职权,但庭长往往还要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造成如此后果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法官助理没有层次上的划分,
结构过于单一,不像西方有些国家那样,在主审法官和法官助理之间还设置有候补法官,一旦主审法官不能正常工作,立即由候补法官代其行使审判职权,不致于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和案件的大量积压。
我国的法官助理层次和职能都过于单一,致使审判法官没有后备力量可以选择和支配,不能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三)法官助理的责任模糊,导致其缺乏工作积极性
法官助理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缺乏积极性一直是令实践部门头痛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新旧体制交叉带来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审判长与法官助理之间的责任分配模糊不清。
在实践中,由法官助理的工作失职而导致案件出现错误的,都由审判长来承担主要责任。
审判长为了避免代人受过甚至不敢得罪法官助理,对他们的工作不足和失误也是尽力遮掩,这也是制约法官助理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最大的瓶颈[7]。
这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现行的审判体制中,审判长对整个工作,包括对法官助理的工作都要负责。
其次,由于实行审判长负责制,即使法官助理作为合议庭成员参与了庭审,他们也不需要担心承担错案追究的责任。
再有,法官助理所从事的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对审判长提供参考性意见等事务性的工作,很难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