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案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案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案高考中文言文的阅读占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考生每年在这个命题上失分很多,总体看来重要的原因是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把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认真品读题干,抓题干中的题眼。

高考文言文命题核心常表现在题干上,完成文言文的阅读就要抓住这个开门的钥匙,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豫让(人名)“忠义”的一组。

像这样的题干一般变化不大,注意两点:其一,“忠义”。

其二,“全都表现”。

这里的的“忠义”是我们的阅读重点,把握忠义的内涵,对父母、对朋友是不是“忠”,对亲属的爱是不是“义”。

而“全都表现”的表述则是做题的技巧,在这个表述上一定要看是“表现了”“全都表现了”“正面说明”“说明了”这里一定要抓住正面、侧面、表现、全都表现等词的体会。

二、清楚的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几乎都考史传类文章,而且多选择历史中廉吏的一生小传,鉴于高考时间的限制,一般都是命题者加工整理了的,也必然带有命题者的主观目的----选择突出人物的某一点,同时为了突出某一点,必然有夹杂其他手段如:人物对比,个人突出的一面等,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所以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各个人物,其一、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

其二、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三、理清文中的线索,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二手”人物传记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一定牢牢抓住这一点信息去体会。

1、人物的职业归属,是地方的还是朝廷官员、征战平虏的将军或是文人墨客高士等。

2、了解那些具体的事件。

主要事件是什么,主要事件下有哪些小事件,比如官场升迁、官场应酬、给帝王进谏、对下属的关爱、从容应对困难,正确应对百姓的燃眉之急等。

3、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它的不同地点中的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依事件带出事迹----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社会价值、事件的社会意义。

四、准确的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

高考选文一般思想性较强,如选岳飞传就不选秦桧传,选廉吏传就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

在行为的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长、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

常见干扰选项:(1)断章取义。

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如2006年的天津卷第14题的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的表述与原文的主旨不一致,实际上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2)张冠李戴。

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强,选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3)无中生有。

此类题目往往是把没有关联的事件用看似很正常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这类题型的设计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留心。

如2006年全国卷Ⅱ中的第10题的B项“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有误,吕后只是“召诸将议之”,尚未有“成命”。

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解与概括”的考查,这也是近几年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这类题型。

五、抓评述性语言,议论性语言。

《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体味。

我们这里提到的不仅仅是这一个,还夹杂对文章中事件的一些议论、说明性的文字,综合起来有:1、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

2、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

3、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

4、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

六、借助叙事文章新闻特点及文化常识、把握人物。

1、行文特点,常用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以小见大的方法,2、任免词语、各种称谓。

如授予官职的词语、兼职代理的词语、调动的词语、降职的词语、人物的字号等。

第一,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例如《张衡传》中:“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升:升官。

《元史·贾鲁传》:“升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

《元史·贾鲁传》:“擢户部主事。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第二,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转、调、徙:调动官职。

《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

《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

《宋史·王济传》:“改刑部详覆官。

”第三,兼职、代理类兼:兼任。

《〈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

《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

《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暂代官职。

《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第四,降职、罢免类贬:降职。

《宋史·唐介传》:“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调。

白居易《琵琶行》:“予出官二年。

”左迁:降职。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罢、免:罢除、免去官职。

同现代汉语。

黜:废,贬退。

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周维城传(清)张惠言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侯: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

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

父曰重章,火灾荡(荡:毁坏;破坏)其家,流寓富阳。

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无聊:因精神空虚而烦闷),益跅驰①不问生产(生产:犹生计),遂大困,寻.死富阳。

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无所:没有地方,没有处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许字:许配)以女。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皇:皇,通“惶”)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悲慕:哀伤思念)如婴儿。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其子孙逮(逮:赶上,及,到)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

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肆:店铺)中物,以告丰。

丰急令如故藏,诚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施与:给予,以财物周济人)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

”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

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一金:古代钱币数量名称。

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

后亦用以称银一两)。

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

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

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妇翁:妻父)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

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A.未及属.稿属:撰写B. 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C.遂大困,寻.死富阳寻:不久D. 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商人[答案]D[解析]“贾”在此是动词,译为“做生意”,“做买卖”。

3.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3分)①引父足怀中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⑤丰急令如故藏,诚勿言⑥拯一人者一金A.①②⑥ B.①③⑤ C. ②③④ D.④⑤⑥[答案]B[解析]B中的第一句表现了周维城孝敬父亲的“美好德行”,第三句表现了周维城孝敬母亲的“美好德行”,第五句表现了周维城宽容他人的“美好德行”。

第二句说的是“老人”,不是周维城;第四句说的是周维城做生意致富和三个儿子的情况,不是“美好德行”;第六句说的是焦翁,不是周维城。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杜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答案]A[解析]“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表述与文本不符,文本中说周维城的祖先是绍兴人,迁徙到杭州后才开始世代经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 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译:[答案] 所以为他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4分)译:[答案] 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翻译]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

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

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他给我非常全面具体讲了周维城的事情,所以为他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他的祖先是绍兴人,后来迁徙到杭州,世代都是商人,有钱财。

父亲名叫周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

周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荡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

周丰幼年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地方可以得到吃的东西,他就总是拉过来父亲的脚抱在怀里来睡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