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语法基础

文言文语法基础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 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 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 间、处所、数量、行状等。 如: 我的心,绷得像调紧的弦。 他生于1918年。 他坐在桌子旁。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 定 主 参加今年高考的学生通过积极 [ ( ) 的应战][最终]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 ~~~~
重复副词:又、再、还、仍等。
虚词之
2.介词,是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 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 目的的词。 如: 从、往、在、当、把、对、 同、为、以、比、跟、被、由 于、除了……
虚词之
3.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 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 辑关系的虚词。
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 比方等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 致等。
选择连词:或、抑、非…即、不是 …就是等 假设连词:如果、假如、假使、倘 若、要是等
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 然、即使等
虚词之
4. 助词,主要是表示成分之间结构关 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实词之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 征的词。
表形状的:大、高、胖、瘪、细、壮;
表性质的:甜、好、香、漂亮、圆滑、 机智、单调; 表状态的:快、浓、满、多、迅速、悄 悄。
实词之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确数:1、2、3、一、二、三、壹、 贰、叁、二分之一、3.45;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形容词用作名词): A坚固的铁甲。 B锐得的武器。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主谓倒装 2.被动句 (2)宾语前置(重点) 3.倒装句 (3)定语后置 4. 省略句 (4)状语后置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 罢了、啦……
感受词性
1、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
代助 词词 名 词 名 词 副 词 动 代 词 词 动 词 助 词
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意动用法):以……为亲。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 (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数词作动词):行千里。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 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他来到小河边。 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 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 么样”。
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小女孩哭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形容词作意动词): 认为……奇特、非凡。
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狼》) (名词作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名词作状语):从隧道。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 (形容词作动词): 以……为异,认为……奇怪。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 ]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 ] ] 他迅速地走进教室。 他被一伙歹徒打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 ] [ ] 高举旗帜。 [数学老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 他的成绩非常优秀。 [ ]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 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 否定判断的句子。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 乐王回深父……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用“者”“也”表判断
• 是乃狼也。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斯是陋室。 • 项燕为楚将。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用判断词表判断
助 词
着பைடு நூலகம்面。
名 词
句子六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主语:“ ” 谓语:“ —— ” 宾语:“~~~~” 定语:“( )” 状语:“[ ]” 补语:“〈 〉” 划在主语下面 划在谓语下面 划在宾语下面 用在定语前后 用在状语前后 用在补语前后
主语省略
《桃花源记》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唐雎不辱使命》
•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谓语省略
《陈涉世家》
• 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 • 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
宾语省略
• 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介词省略
3、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如: 大家喜欢游泳。 ~~~~~~ 他给我一本书。 (双宾语)
~~ ~~~~~~~~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 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 状态、数量、所属等。
如: 定语后置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 ) )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 )( 烤肉很香。 ( ) 承受的压力很大。 ( )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
现代: (赞美我)的客人 (定+中心词)
古代: 客之(美我)者 (中心词+定) 定语后置
现代: [在长勺]作战 (状+中心词) 古代: 战[于长勺]
(中心词+状)
状语后置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 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陈涉世家》
•[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 刘备天下枭雄。 • 秦,虎狼之国。 • 臣本布衣。 直接表判断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 动。
1、有标志的被动:“于”“受…于…” “为”“为…所…”“…为所…”wéi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为乡里所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序数:第一、第二、老大、老三、 初九、初十。
实词之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名量词:尺、寸、里、公里、 斤、两、辆、角、元;
动量词:把、次、趟、下、回、 声、脚、座。
实词之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无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相 对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来 说的。
现代: 这样的社会可悲啊!(主+谓)
古代: 悲哉,世也! (谓+主) 主谓倒装
现代: 小孩子知道什么?(主+谓+宾) ~~~~
古代: 童子何知?(主+宾+谓) ~~ 宾语前置
状 状 谓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 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用 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 ,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 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
的一段对话。
助 数 量 词 词 词 名 词
名 名 词 词
介 代 助 名 词 词 词 词
形 ( 动 名 助 名 容 助 动 指代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示词 )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形 助 动 助 连 副 介 名 容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待着,还不时用指尖轻轻地敲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虚词之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面,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 时间、否定等。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等;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等;
情态副词:正好、果然、刚好、 依然、全然、悄然等;
语气副词:准保、确实、不、没 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 等;
方位名词:东南、上面、前方、中间等。
实词之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 词。
行为动词: 跑、唱、喝、敲、吆喝、 盯、踢、闻、听、摸; 发展动词: 生长、枯萎、发芽、结果、 产卵; 心理动词: 喜欢、恨、气愤、觉得、 思考、厌恶; 存现动词: 消失、显现、有、丢失、 幻灭;
使令动词:使、让、令、禁止、 勒令; 能愿动词:会、愿意、可以、 能 够、宁可; 趋向动词:来、去、上、下; 判断动词:是、为、乃。
词性: ①实词 ②虚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代词
助词 语气词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 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 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实词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事物名词:笔、蜗牛、猎豹、棒球、战 斗机、冥王星、思想、物理、过程等;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 三更、甲戊、世纪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