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赠友送别诗介绍

赠友送别诗介绍


此诗下笔刚健高昂。“杖剑对尊酒,耻为游 子颜”写出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豪情 满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写出壮士为了 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像除毒斩腕一样不畏 艰险、不怕牺牲。“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点明中心:壮士怀抱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离 别哪里值得叹息呢!杖剑壮别,豪气冲天。
•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这类诗劝勉慰藉 与友情同在,借送别表达作者对友人关心、 抚慰、牵挂、勉励之情。如《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 董大》(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 下谁人不识君”。
• 例: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 唐·刘长卿 •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 这是一首同病相怜者的悲唱。暮江送别, 同为逐臣的处境使客中作别更添悲伤,友人裴 郎中前往更远的逐地,一路上的凄苦孤寂想来 令人伤感,怜人胜过自悲。
•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这类诗主要 借送友自写胸臆、一吐块垒,或借别情 来明心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反映个人 命运际遇的变化或时代社会政治的情况, 多见于迁谪、归隐时的送别诗,表达失 意之情,愤懑之气。
•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 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感来烘托人的伤离之 深,大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种技法常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起合用。 例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 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例: •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 亭边的柳条与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 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枝 头的黄莺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也别情依依, 鸣声悠悠。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 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惜别之情。
• 例: 送柴侍御 • 唐·王昌龄 •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别。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柴侍御将赴武冈,离别在即,凄伤在心,为 宽慰友人,诗人对离愁轻描淡写,却有意安慰 对方:别后虽然天各一方,但两地仍有云雨相 同、明月与共,无人能阻朋友间心灵的相慰。
常用技法
•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人 触景伤怀,常借落日余晖、明月孤帆、渡 头柳絮、流水通波、江风寒雨、清猿北雁、 浮云飞蓬这些意象,营造一种迷茫而悲凉、 空廓而深沉的意境。先写景后抒情,一般 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先叙别后写景, 一般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 衬)。冷色调的凄风苦雨,渲染出清冷 萧瑟的送别环境,正好衬托离别的哀愁。 暖色调的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 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 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 增恨的因素,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感沉 郁。
• • • • • • •
例:
玉楼春
赠友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 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为了求仕而不 得不暂离家园,为了从军服役而不得不辞 亲别友,为了赴任迁谪而不得不别妻离子, 为了躲避战祸灾荒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离 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 吟诗赠别。
形式标志
• 例: 丹阳送韦参军 • 唐·严维 •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 前两句写送行,既借景抒情又语含双关: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心”加“秋” 为“愁”,“两地秋”巧妙拆字形成双关语, 表现其离别之愁。后两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 的深切思念。“寒鸦飞尽水悠悠”一句以景 衬情,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飞尽,只剩下 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衬托诗人别后的孤独、 寂静、空虚。
宋·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在这洛阳城内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美好季 节里,本应享受良辰美景,作者却要离去;在 这红艳杏花遮青山的旅途中,本应邀人共赏, 作者却独居孤馆,冷月相伴。整首诗用迷人的 乐景反衬离别的哀情与别后的孤寂。
• 1、标题中往往有 “送”“别”“赠”“酬”。如李白 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 • 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 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 “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 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 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 • 酒: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 • 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又悲欢离合;另 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 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 彩。 • 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淼 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 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无边。
• 例:


重别梦得
唐·柳宗元
•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是诗人与好友刘禹锡再度被贬时的分别之作。诗 人不仅慨叹两人命运相连,十十年来共同的宦海浮沉 与坎坷遭遇,而且叹息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 东流。今朝分别,往事不堪回首。歧路相别,诗人以 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恩准我们归 田隐居,我们一定要相邻而居,白发相守。此诗不仅 饱含无限怅惘愤懑,而且充满了生死与共的患难真情。
• 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 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 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 猿等意象。
基本内容
•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 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别情表 现得伤感而缠绵的是那些作于人生特别时刻 的送别诗:病中送客,客中送客,佳节送客, 重逢又别。如《雨霖铃》(柳永);表现得 开朗而壮伟的是那些以功名事业为重的送别 诗: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 别,新官上任之别。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 军》。
思想感情
• 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间场合,不 同的送别对象,送别诗所以表现的思想感 情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 •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凄凉惨淡的意境与哀婉凄 伤的离愁别绪是送别诗中最传统的基调和 最常见的情感风格。特别是在送别迁客, 送别落第举子,或客中送别、病中送别、 佳节送别以及乍逢旋别中更易使人产生别 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 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 推想,或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 寂,或虚拟所到之地的民情风俗,或 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或设 想其别后的行旅之景和愁苦心境。这 些想象实质上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 恋和关切。
• 例: 送魏二 • 唐·王昌龄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 写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内容情感
•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在一些宦游(为 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 任而别的送别中,文人士子们更是胸怀大 志,伺机报国,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 借送别表达激昂高亢、蓬勃奋发的精神。
• 例:
别离
• 晚唐·陆龟蒙 •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