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杨君之任永康【宋】欧阳修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
“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阿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E.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荐给皇上。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氏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诗歌鉴赏4答案一、1.B.E(B.2分;E.3分。
多选不得分)【解析】B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面,已然为之震惊。
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E 项,末句的意思是“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送到皇上那里”,不是作者推荐。
2.答案要点: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
(2分)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
(2分)③用词生动。
“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股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2分)(如答用典(下临无地),可酌情给1分)【参考译文】送杨先生到永康上任如宝剑般直刺云霄的山峰,高得好像架在云端的栈道,始终未曾行走过。
曾经在图画中见到过,已经令人心惊。
道路危险得如同登天般悬在空中,只有鸟能飞过去,下面就是千仞绝壁、万丈深渊,只能听到谷底江水流泻的涛声。
做官不要以官小为耻,为政还必须通晓边远地区的风俗人情。
何况你才能杰出而且又有美好的德行,我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呈送到皇上手里。
二、答案:(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B“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D“对比”手法错,应为“先抑后扬”。
)2.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6分)译文听说你要出门远行,仗剑辞别朋友亲人。
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
边关一带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风沙阵阵。
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
注释:1. 董(dǒng)判官:名字事迹不详。
2. 行迈:远行。
3. 倚(yǐ)剑:仗剑。
4. 交亲:交结很深的亲友。
5. 幕(mù)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故将军的府署称为幕府。
6. 将军:指董判官的上级将领。
7. 长策:好计策。
8. 莫顾身:不顾惜自身。
背景:此首赠别诗,不写惜别之情,多激励慰勉之词,是天宝十一载(752),高适在长安所作。
赏析:送友人赴边,这是高适边塞诗中常见题材。
这篇作品以极朴素的语言、极深厚的情谊,慰勉友人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立功边关。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情”既悲且壮,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从戎,交待了友人行迈辞亲的原因是御边。
“行迈”,已可见旅途遥远;辞亲,更不免心中眷恋,然而用“倚剑”二字,不仅点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远行带上慷慨之气。
次联写友人赴边作判官,供职幕府,将军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
这两句承接首联,预言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赏识,而得真诚接待。
如诗人在《别冯判官》一诗中所写道的:“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
”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贤之将军,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将军幕府。
诗人在预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这是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的设想,也是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颈联仍承上两句设想友人赴边途中的情景。
先“近关”,再“出塞”,紧扣“行迈”,具体写出路途遥远;“多雨雪”,“有风尘”,遥领末句,如实描绘边塞苦寒。
可见旅途之苦辛。
诗人多次出塞,对边地苦寒有切身体验,曾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到。
如“关山唯一道,雨雪近三边”(《别冯判官》),如“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径大寒,关山饶苦辛”(《答侯少府》)等等。
因而“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两句并非夸张之笔,不过是实写关塞景物,从而逼出诗的结尾两句:“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
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首联实写眼前,稍露惆张;次联预言今后,情调陡转;三联写旅途情况,凄苦不堪;尾联劝友人立功,文势高扬。
全诗先扬后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负,令人钦佩。
三、1.(3分)D(“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2.(3分)A3.(6分)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
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
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
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