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美在和谐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美在和谐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美在和谐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对于美的存在,大家都不否认,但是关于美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依存体是什么,正像苏轼所说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在和谐的提出,已有几百年历史,在其形成并发展的过程中,内涵不断有变化丰富,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审美主客体形式身心协调现代意义
自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以来,人们便循着这个逻辑对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由此形成了西方美学的三个理论基础,一美的哲学,二审美心理学,三艺术理论。

19、20世纪,各种美学流派纷纷诞生,如形式美学,接受美学,各种学说如“美在心理距离”“美在对比”等都盛极一时。

然而还是没有统一的意见能令众人臣服。

而词典要么把美定义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如颜色、形状和其他种种特质),要么仅仅是事物本身所引起的观看者的一种快乐感受。

众所周知,审美包含两个对象: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因此对美的定义要从三方面来考虑,我认为美在于和谐,这里的“和谐”包含三层意思,一指客观审美对象自身的性质,构成客观对象的各要素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中,能引发主体的情绪感受。

二指审美主体身心的协调。

三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两者的和谐统一关系,即审美主体由客观对象引发的情感投诸客体,达到合为一体的境界。

中西方千百年来对美的定义各不相同,随时间的更替及相关知识的积累而发生变化。

“美在于和谐“是一个年代久远而又常提常新的命题。

我国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举就曾给美下过一个定义,载《国语:楚语》重有记载,“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这个定义显示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各种因素的和谐统一。

而它的起源,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家,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对于美的很多见解都从天文角度出发,与数和比例有密切关系,如“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美是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的统一。

从音乐的视角提出,和而不同,不同的音调可以造成最美的和谐。

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在《杂想录》更明确指出:“凡是美的都是和谐和比例合度的,凡是和谐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而又真的也就在结果上是愉快的和和善的。


由此得出,美在和谐中体现有深厚的理论根源。

下面从就“和谐”在审美主客体中间的体现,分三方面来展开阐释。

一、客观审美对象的自然性质。

体现在自然的和谐美,人类艺术的固体化形态如建筑的和谐美等一切审美对象之中。

奔腾的流水环绕着巍巍高山,山水交融,雾气缠绕,山的高大
与水的缠绵交相辉映,是一种和谐美。

风起云涌,风清云散,形成一种和谐美。

从飘落的秋叶中,我们读出了生命的循环;从破土而出的嫩芽,我们读出了生命的坚强。

大自然用自己特殊的语言诠释着生命的,诠释着和谐是一种美。

建筑作为人类艺术的具体化形态的典范,其和谐的自然性质,也是有法可循的,其最高层次的法则就是和谐美。

形式美是建筑美的具体外化体现,生命力则是建筑美的内在灵魂,两者以和谐方式统一于建筑美中。

中式的园林,以自然清新,宁静安逸招人喜欢,十分重视建筑与自然的相称融合。

园林的借景最能体现,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以万寿山为依托,更显山水相映的交融。

西式建筑则追求精致细腻、精雕细琢、美轮美奂。

如巴黎圣母院,从外部看,满目的精雕艺术使整座教堂变成了一座镂空的巨石艺术品;从内部看,屋顶高耸,给人一种向上的升腾,彩色玻璃窗的拼接,每阳光映射时,幻化出五彩斑斓的圣经“天堂世界”。

但无论是中式建筑抑或是西式建筑,都因为有一种整体的和谐而显出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谐可以体现在比例与对称中。

自从古希腊的美学家提出“美在和谐”以后,这一美学思想一直承续不断。

1854年蔡沁提出“黄金分割律”,这对“美在于比例和谐”的思想发展是一个推动。

直到今日还受到广泛推崇,节目播出时,主持人的站位通常位于舞台的黄金分割比率处。

身处瘦身热潮的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完美黄金分割率。

圣·奥古斯丁给一般美下的定义是“整一”或“和谐”。

给物体
美下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点悦目的颜色”。

达·芬奇,同时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十分重视在绘画中对比例技巧的追求。

在他看来,人体在自然界中是最完美的,人体的比例也必须符合数学的法则,各部分之间成简单的整数比例,或与图形、正方形等完美的几何图形相吻合。

又说:“从绘画中产生了谐调的比例,犹如各个声部齐鸣,可以产生和谐的比例,使听觉大为愉快,使听众如醉如痴,但画中天使般面庞的谐调的美,效果却更为巨大,因为这样的匀称产生了一种和谐,同时间射进眼帘,如同音乐入耳一般迅速。


对称和比例确实是和谐美的一种形式,这一点毋庸置疑。

自然界很多生物都天然的符合黄金比率,对称也是生物通常存在的形式。

树叶以中间的杆为中心,左右对称,呈现出一种完整,一种生命里力。

粗看起来,叶子两边显出同样的纹路。

然而你细细观赏,发现即使再对称的叶子,也显出细微的差别,却更添了一种韵味。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左右脑的配合,否则无法完成对事物的全面把握。

这么说来,和谐就是是简单的对称+比例吗?其实不然,人的面部器官看起来,又不完全对称,甚至它们的功用也不对称。

然而,面部的细微差异,却能显出人的特色,更让人变得鲜活;不对称的器官功能,使人更协调,更全面。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和谐美就是形式美,其实不然。

周来祥先生认为,和谐应该是一个深刻的美学和哲学概念。

包括四层含义,即形式的和谐,内容的和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和主
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的和谐自由的关系。

可见和谐既有其客观意义,又有其主观内涵。

二、审美主体的身心协调
审美主体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处于各种关系的缠绕之中。

主体的心理状态总会影响到对客体的观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

当我们身心和谐,达到天人合一之际,审美客体很容易融入我们的生命。

反之,我们会对审美客体形成一种排斥心理。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对审美心胸的探讨。

从荀子的“虚一而静”,庄子的“心斋坐忘”,到宗炳的“澄怀味象”,刘禹锡的“虚而万景入”,都体现了对审美主体的心理状态的重视。

三、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宋人张孝祥对此有自己的理解:“素月分辉,明月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他的这段词,深层地说明了人类精神所达到的与自然生态共生共荣,相通相融的美妙境界。

人类只有与大自然脉动相连,和谐相处,融入到自然中,而不仅仅把它看做对象,才能永远生生不息。

审美活动的发生,不是单方面的产物,不是仅仅在于主体的感受或是客体本身的性质,而在于一种和谐共生关系。

朱光潜说:“单靠自然不能产生美,要使自然产生美,人的意识一定要起作用,自然美也好,艺术美也好,都是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产品。


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是审美关系的发生,即审美活动表现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双向对象化的关系中,在审美客体上生成了美,
在审美主体上生成了美感。

而美和美感则同时生成于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之中。

美和美感的产生是同时的,并且都发生是在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之中,这就意味着美和美感是不可分离的,都是在主客体双向对象化,即审美活动中即时生成的。

感受美是要看到客观事物,要用直觉去感受,去体会,这样美的事物才能由具体到抽象,升华到美的高度,这一过程需要主体的直觉想象。

总体来说,美只有在有主体参加并对客体产生审美感受时才能称之为美的自由运动。

美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加以体现,美在于主客体间自由的关系,美是人类观赏到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和谐活动的瞬间体悟到的自由。

美是关乎人的,只有充分理解了人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澄明之境。

美是一种自由的关系,和谐亦如此。

现代社会的倡导和谐,也是追求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之美。

人们对和谐美的追求从没有停止,从孔子儒家的“大同社会”,到如今的“小康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张玉能.《美学要义》[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 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莫其逊.《从毕达哥拉斯学派至马克思——西方美是和谐说的历史演变》[j].广西大学学报.1996(5).
作者简介:靳芳(1990.10-),女,山西晋城人,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硕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