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9-05-04[作者简介]刘宾(1981-),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试论道家和谐观刘宾(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第26卷第7期2009年7月Vol.26No.7Jul 2009[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主要包含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探讨道家传统和谐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和谐;遵道;顺道[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02(2009)07-0007-02一、道家的和谐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的和谐观,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和谐,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先秦开始,道家即对这一理念展开了论述。
尤其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一)人与人的和谐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地存在于生活之外、世界之外的。
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古代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又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善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生万物各有所用,各有其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化恶为善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
以德报怨是为了消解人际关系中的怨恨。
用宽广恢宏的胸怀、用至爱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老子教导要“和光同尘”,倡导“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也就是说,只有道德完善的人,才方正而不伤害人,廉洁而不妨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有完好的德行入世随俗,与世人融合,随俗方圆,入世而不随波逐流,出世而不超尘,与世人同舟共济,而且不断完善自我。
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先秦思想家把“和”作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原则,作为政治理念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老子的处世之道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所谓“慈”,即慈爱天下万物。
“俭”即节俭爱惜。
“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成为天下万物的首领。
因为只有具备慈爱、节俭、谦虚、宽容的美德,人们才会爱戴和尊重。
大道是无私的,社会是公平的。
老子教诲我们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在处世过程中,老子还强调“谦下”的作用,指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也就是说,江河湖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万流之王,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
圣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正是“谦下”的结果。
现实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够以“慈爱”之心待人,以“谦下”之心处世,那么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自然就会和谐。
老子的处世之道还表现在“宽容”、“不争”的态度上。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老子明确提出“无为”、“不争”的思想。
所谓“无为”就是要求人的行事应效法自然,不要妄自作为,要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所谓“不争”就是要求世人不要争名夺利,应一切从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的处世之道,以追求身心、群己、社会的和谐。
这种处世之道,自然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天人关系上,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强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在“法自然”的原则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朴归真,回归到无智无欲的“小国寡民”社会。
道家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
从老子开始,道家皆以“道”为世界的本原。
道家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7··“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系统思想。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那就是“道”。
道是什么?道是不可名状的、不可思议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之始”。
老子说:“大道无名,生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造就宇宙万事万物,而不可言其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
道家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一种生态整体意识。
天、地、人等宇宙万物不仅是一个统一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所谓“道通为一”。
构成人与万物的物质基础也一样,《元气论》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道家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二、遵道、顺道以达和谐道家传统的和谐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热爱和平的精神。
世纪之初,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立足中国国情,反思历史经验,放眼世界发展大势,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弘扬道家“和谐”文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顺应人体自身之道以实现人体身心和谐。
老子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通过个人的内在的修炼,实现身心和谐。
顺人体之道就是按照人体作为生命的统一体的本质来处理人体的各种问题,根据人的本性来安排人的生活。
既不能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对身体造成伤害,也不能避免过度的感官享受对身心的伤害。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可见,在老子看来,超过人的自然本性的奢华生活不仅违背“道法自然”的要求,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害的。
所以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能做到的事情绝不含糊,尽全力去完成,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勉强自己去做,否则不但事情没办成,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不强做强为,不强迫自己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其次,要顺应社会之道,以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之道就是按照社会的本性处理问题,每个社会成员和组织的存在都是社会之道的体现,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有其特殊地位和活动之道,它们之间的分工合作是社会之道的必然体现,都有其特殊的社会价值。
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和各个社会组织的价值和作用,让其按照自身的自然本性展开各种活动,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稳定,也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社会是道家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强调缩小政治的作为,拓展自然的空间。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最高境界。
再次,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顺自然之道就是要按照自然界各种事物产生存在的客观规律办事,避免人为主观地行事,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坚决制止对自然的妄作妄为。
自然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源泉,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协调阴阳,保持自然生态的和谐。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代道门中人都在思索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偏离自然环境,不能偏离地理环境,天、地、人之间实现和谐,这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达到一个能使能量最大发挥的境界,才能使本身自然能量的摄取和人体潜在力的发挥得到最好的效果。
道家认为,宇宙间有四大根本:道、天、地、人,而人是其中最有智慧、灵气的。
人类该如何与万物相处?道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准则,人以地为法则,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地以天为法则,尊重宇宙的生息;天以道为法则,遵循客观规律;道以自然为法则,维护宇宙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需要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同生共运,浑然一体,彼此应该友好协调,和睦相处。
人类做出较明智的选择,就是要“道法自然”。
三、结论道家所提倡的“自然无为”、“守中致和”、“清心寡欲”、“守素报朴”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并与现实血肉相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慎重选择的产物。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吸取传统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我们要万众一心,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1]李耳.道德经[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4]崔仲平,崔为.老子译注[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5]杨玉辉.合道———万物和谐之根本[M].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责任编辑:王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