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作业前置选择题:1、(山东淄博重点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2、(广东汕头2010届一模)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安徽巢湖市示范高中2010届四校联考)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

其中①、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B、入世、市场经济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4、(山东聊城一中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这一变化缘自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台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江苏苏锡常镇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

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2009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7、(福建龙岩一中2009年阶段考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

这从根本上表明这种责任制A、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B、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基本相适应C、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D、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8、(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A、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B、分配方式的转变C、管理方式的转变D、审批方式的转变9、表1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0、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2010北京文综卷,37)(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4分)(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张一元”大事年表【答案】1B2D3D4B5D6A7B8A9D10C11①从企业发展角度:②从企业性质角度:③从企业经营角度:中国经济状况:(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课前自读课始默写1、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_________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共八大时间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6、1971年,___着手___国民经济,到___年,国民经济出现___局面,___年,___对国民经济进行___,使国民经济呈现___状态。

7、从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历程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其历史作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注意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通过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整体感知双基梳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2。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3。

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背景:1)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基础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内容: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

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新道路、新时期、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考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哪些会议具有转折意义?我党历史上工作重心有几次转移?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3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应不早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4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二、经济体制改革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实质是什么?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探究结合书本材料,分析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1)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我国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进程:试行:1978年,___、___(省)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推广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深化机构改革(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3)意义1)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2)促进了城市的改革思考:1 .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A安徽、四川B安徽、江西C福建、四川D安徽、广西2.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3.(08广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4.(2010广东文综,38)(28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