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复习生理心理学学科性质:生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解释行为及生理现象的生物学角度,脑内的生理事件解释心理现象。

传统观点认为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生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现代认为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和脊髓。

外周神经神经按解剖分为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按功能分感觉神经(传入)和运动神经(传出)。

运动神经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神经系统中的功能和结构单位,由轴突和树突组成,可接受刺激、产生和扩布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高度分化的效应细胞。

分为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肌细胞相互接触的部分,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突触传递过程包括1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2递质与受体的结合3递质的失活与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状态的改变。

突触传递特点:①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②突触延搁(化学传递)③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效应④抑制作用: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⑤对药物敏感性(生理完整性)边缘系统:由边缘叶(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及其深面的海马、齿状回、颞极和脑岛前部构成)+与内脏活动有关的皮质下核团构成(下丘脑、丘脑前核、乳头体、杏仁体、中脑被盖部分结构、隔核),是内脏活动和机体的高级调节中枢,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是从端脑衍生的一些皮层下神经核团的总称,位于大脑两半球的深部。

(尾状核、豆状核:运动有关;杏仁核:嗅觉、情绪有关;屏状核)神经递质:1在神经元中合成或传递;2经自发或电刺激后释放可在靶细胞上产生效应;3该物质在靶细胞上的效应可以在可以在实验室中获得;4该物质释放后能被及时的清理或重摄。

可以分为:单胺类;胆碱类;氨基酸类;多肽类。

按照功能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有生物合成、传递、存贮、释放、结合、再摄取、降解、调节等过程,构成了神经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复杂机制。

逆信使:由突触后神经元释放的更小的分子,迅速扩张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过程,这类小分子被称为逆信使(NO、CO)功能柱:大脑皮质的机能单位;与脑表面垂直的圆柱状结构;形态学上无胶质细胞分隔,对同样刺激产生同样的反应,动态结构执行不同的功能,组成不同的柱状结构。

调节反射:物体由远及近,眼球的适应性反射调节,表现为两眼内直肌收缩,视轴改变,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率变大,折光率变大,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视轴、晶状体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

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其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

级量反应:与“全或无”规律的动作电位相对应的,其电位的幅度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升高,反应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总和效应。

声源空间定位:锁相-时差编码(声波到达两耳的时差形成的空间定位);强度差(声波强度在两耳形成的差异)行波理论:不同频率的行波引起不同感受细胞的最大兴奋,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着细胞分工编码。

感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的感官活动从而产生的原始的主观反映,依赖于客观事物对感受器的作用,主动意义的构建依赖于主体对属性的性质和量的选择,受个体的心理影响。

特异性感觉:距离感觉(视、听、);化学感觉(嗅、味);躯体感觉(触、温、痛、动、位置、)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瞳孔视觉通路:视网膜—外侧漆状体—视反射—初级视皮层视网膜结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中央、中强光、色调、视敏度高;视杆细胞:周边、弱光、黑白、视敏度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无轴突细胞、水平细胞)视觉信息神经处理特点:视觉信息处理是一个动力学过程,有双侧通道。

腹侧通道(what 通道),背侧通道(where)通道。

层次由视网膜-外侧膝状体-初级视皮层-高级视皮层。

大部分都是双向的,期待、焦虑、等高级情绪会对底层神经元的活动产生影响,视觉通路上各级别神经细胞由简单到复杂,所处理信息分别对应于视网膜上的局部区域,细胞层次越高,辖区越大,信息分层次处理,同层次并行处理,具有相似的感受野形状和反应特性,并完成相似的功能。

听觉传递通路:上行:螺旋神经节(听神经)-耳蜗神经(外侧丘系)-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叶下行:听区皮层-内侧膝状体-下丘-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斜方体核/蜗神经核-螺旋器毛细胞橄榄耳蜗束:延髓中神经核投射到内外毛细胞树突形成突触,传出性突触上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毛细胞功能起调节作用。

声音心理学维度:声音:频率响度:振幅音色:频率形成的构成音高编码方式:细胞分工编码、频率编码(内耳)细胞分工编码(中枢)地点理论:音调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具体位置(共振、行波理论)共振理论:不同的声波引起不同部位的纤毛和基底膜的振动。

(老年人对高频音听力下降)行波理论:不同的频率声波感知中,耳蜗基底膜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

频率理论: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相应神经元之间频率相同的兴奋发放(齐射原理)音色:编码方式是特征提取柱空间频率:图像基本特征在单位视角中重复出现的次数失认症:某类神经障碍,患者意识清醒,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

对物体不能正式形成知觉,患者感官、感觉神经、感觉通路、皮层初级感觉区都正常,但次级感觉皮层、联络皮层存在局部器质性损伤。

如视觉失认症(统觉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颜色失认症、面孔识别失认症)、听觉失认症、体觉失认症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或集中注意的维持与调节的过程朝向反射:中等强度的新异性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表现为机体停止现行的活动,头或面部甚至身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同时伴随有皮电、心率、血压、呼吸等植物性神经功能导致的生理变化。

怪球范式:对同一感觉通道施加两种刺激,一种刺激概率较大一种概率较小,两种刺激随机出现,要求被试关注小概率刺激,记录小概率刺激出现之后300ms观察到的正波,称为拍P300。

即小概率事件构成的新异刺激在额叶引起的较高明显的高幅正波值,其潜伏在250~500之间,称之为P3a波。

小概率事件引发的高幅值P3a波是其新异刺激引发朝向反射的指标。

不匹配负波:MMN,在怪球范式下,大概率刺激胃1000HZ纯音,小概率事件为800HZ纯音,被试进行双耳分听实验,被试对小概率事件做出反应,结果发现无论注意与否,在250ms 内,小概率刺激均比大概率刺激引起更高的负波,小概率刺激引起的平均诱发电位减去大概率刺激引起的平均诱发电位,会得到一个存在100-250ms的明显差异负波。

神经匹配模式: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不匹配。

如果同一刺激反复出现,传入信息时传入的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

把注意过程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机体唤醒水平起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具有一个编码信息的皮层结构,一个比较装置;对于新异刺激,当强度无害时,属于激起朝向反射的因素,当刺激较大时可作为防御反射的因素。

伴随性负电位:集中注意过程克服脑内出现的可能分心的概念或表象,脑事件相关电位出现的伴随性电位。

注意表达:通过特异性的皮层功能柱的活动所实现,还需要额叶的控制和丘脑的激活和维持。

注意保持:三个网络:一、定向网络(顶叶皮层、上丘、丘脑枕核、颞-顶联合区);二、执行网络(前扣带回、辅助运动区、部分神经基底神经结构);三、警觉网络(中脑蓝斑、右顶叶、右前额叶)注意缺陷: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爆发性情绪变换ADHD: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起病7岁,至少维持6个月。

症状核心是无法控制对环境的不适宜反应,更注重当下的情绪反应,无法掌握自己的情绪,多动症在语言和思维的反映上可以区别正常儿童。

病因生物倾向+家庭关系。

多动症的影响:学习困难、低自尊、低成就、人格障碍、情绪障碍、同伴关系和社会关系不良、酒或毒品滥用。

治疗:药物治疗、操作性条件反射、注意力训练、环境控制丘脑网状核闸门学说:随意注意是自上而下的作用,其机制是内侧丘脑-额叶系统的指令精确的祛除对网状核的某种兴奋,致使网状核精确地只解除对指令中的有关信息的抑制,闸门打开,使之继续传入其感觉接替核,从而上行到皮质进行感觉加工,对于指令以外的无关信息,网状核则继续加以阻断,从而达到对感觉信息进行随意的选择的目的;非随意注意通常是由未预料的新异刺激引起的,它是与自下而上的作用,在额叶皮质还未反应之时,网状核未得到信息之前,新异刺激进入中脑网状结构,后者对网状核有抑制作用,闸门打开,新异刺激信息通过非特异性传导系统得以上传到皮质形成感觉加工,使人了解到新异刺激是什么,非随意注意可以使人及时觉知突发事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学习指个体经验改变我们神经系统和行为的过程。

这种适应性的改变称作记忆联想式学习:两种兴奋以上刺激引起脑内两个以上中枢兴奋之间形成联系尝试错误学习:桑代克在动物迷宫和问题箱学习中得出学习行为形成的指标:是动物通过尝试与错误的经验积累,使正确反应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效果率:具有生物学或者社会强化效果的联想能较快形成和巩固。

练习率:多次重复发生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反射活动分非条件反射UR和条件反射CR。

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固有的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非条件刺激CS。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种不能引起某种非条件反射CR的中性刺激,由于它的出现伴随着非条件反射刺激CS,这个中性刺激也能引起本能条件反射UR;此时中兴刺激称为条件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学习而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于操作和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2、由于强化的停止而导致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非联想式学习,其他学习模式:程序性学习或熟练与技巧性学习、认知学习、情绪性学习、味-厌恶式学习、印记式学习习惯化:行为仅有单一的刺激引起,则刺激引起的行为退化称习惯化;敏感化:一种伤害性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机体,不仅机体感觉阈值不再增高,反而下降;异源性突触易化至少有两种方式:突触前成分间的活动依存性强化;突触前后间强化;(来源不同或者性质不同的神经递质发生顺序性的受体结合及受体蛋白分子的变构作用)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空间、情境、事件(关系性学习)—海马内侧颞叶(陈述性记忆可以被转述,提供了一个建立外界世界模型的途径,同时也是检验这个模型对还是错的途径)非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技巧、习惯(运动性学习)—纹状体、运动皮质、小脑通路;启动效应(知觉学习)—联合皮层;联合型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杏仁核、小脑、海马;非联合型学习—纹状体、运动皮质、小脑通路【非陈述性记忆不能用对或错形容,它直接通过行为体现而非依赖于回忆多重记忆理论:在大多数记忆和提取过程中,多重记忆系统是并行处理信息,但是有些记忆提取过程中存在竞争,多重记忆系统是竞争协同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