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发展PPT课件
1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视觉文化的要求 也不断增强。电影作为视觉文化中最具冲击力和影响力的 文化媒介之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三十年 技术的进步
• 改革开放30年,电影科技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进步推 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技术的升级。 1978年全国科学大 会召开,电影技术工作和电影科研所也开始恢复。 很多老领导、老专家重新回到电影技术的工作岗位上来,踏上了重整 科技的征途。这时候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电影科技工作再起步、再出发指明了方向。
10
《霸王别姬》:华语电影之“金棕 榈”
本片根据香港著名小说家李碧华的同 名小说改编,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 巩俐、张丰毅主演。《霸王别姬》一 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 死的戏剧冲 突,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 但同时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 气质,在这一点上,与陈凯歌的前作 是一贯的。《霸王别姬》也是华语电 影迄今唯一戛纳电影节金棕 榈大奖获 得者,是中国电影中雅俗共赏的典范 作品,也是在《卧虎藏龙》之前,由 两岸三地电影人合作拍片以来最成功 的代表作。通过非常态的视角,他将 观察和思 考到的社会按照自己的构思 表现,《霸王别姬》为整个世纪做出 投影式绚烂的复盘。
的发展,既紧跟世界步伐,也不乏结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探索。
• 影院环境改善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向着国际化、现代化的影城目标 迈进了,星级影院应运而生。正是以技术为主的星级影院标准激发了 影院的改造,使我国影院逐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加强标准意识, 加强队伍建设,这些都是成功的经验。
3
五六十年代——看露天电影像赶集
11
1999—— 计划向市场的转变
“院线”模式的兴 起,配合着电影进口、合拍等一系列政策的改进、 以及国产大片的出现及融资国际化,几大元素共同导致了一个抛物线 的反弹,造就了今天电影产业的辉煌成绩。中 国电影市场从计划经 济体制像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对电影商品属性、消费功能的尊重。 不仅仅是现实题材、反思题材、主旋律,更重要的是赢得市场。90年 代 末期,在电影体制艰难改革嬗变、电影市场大环境低迷的阵痛中, 出现了“贺岁片”样式。随着电影行业的飞速发展,融资规模的扩张、 体制机制的转变、观念策略 的嵌入。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 一举标志这中国电影进入全球化的行列,刷新了进口大片在中国市场 的票房记录。国有电影制片集团和社会公司、民营 公司联合打造以 及中外合拍的影片,在21世纪的中国主流电影市场逐渐唱上主角。至 今,这一商业大片风潮中已经有《赤壁》一部影片的国内票房过3亿 元。《满 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英雄》、《投名状》、 《长江7号》等票房超过2亿元;《无极》、《夜宴》、《天下无贼》 等票房过亿元。而《宝 贝计划》、《神话》、《墨攻》以及《疯狂 的石头》、《爱情呼叫转移》等不同投资规模、不同风格类型的商业 影片,在市场上探索,接受检验。相信以后,更多国产优秀影片走进 市场,验证中国改革开放在电影领域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 。
7
1978——1984 第一批银幕形象的诞生
• 这一时期的电影呼吁重建道德的良知,是全民思想
的启蒙者。人们在十年文革之后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 爱,电影也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消遣的主要 方 式。而这个时期的电影人也不断进行艺术革新,使 电影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电影涌现了一大 批现实题材以及文化反思主题等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影 片。电影 导演在这个时候,仍然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电影的商业价值意识淡泊,与此同时,第五代登上历 史舞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了大批非商业化、 注重社会效益 的纯艺术高度电影。
6
国产电影腰杆子硬了!
•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影业经历了一系列巨大 变革,正在日益呈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据 国家 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介绍,从1978年到2008年11 月,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4522部,美术片430部、 科教片3087部、纪录片2243部,电 视电影1100 部;其中2007年达到402部,位居世界第三,质 量和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并打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 目前全国共有34条主流电影院线,涵盖 1427家影 院、3527块银幕。2007年,海内外市场票房和综 合收入达到65亿元。
放眼世界的时代,观众涌进电影院,
重新燃起了对电影的热情,而《小 花》的主演唐国强、刘晓庆和陈冲 至今都是中国电影圈的代表人物。
9
1985——1998 建立电影新秩序
• 中国电影突破改革的瓶颈,建立了电影 新秩序。类型片探索由此启动,迎来了题 材的首度繁荣。“主旋律”首先体现为 “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 “重大革命历 史题材”影片在数量和规模上的迅速发展。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历史题材电影的增加 也是“主旋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0 年代,美国分账大片进 入中国市场,给中 国电影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夜间 涣散了中国电影的人气。
5
现在 期待早点在家门口看电影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前繁琐而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电影放映员只要拿着光 碟和播放器,就能走镇窜乡方便地去放映电影。电视中有专门的电影频道,在网 上都可以下到高清晰的电影,一个人在家里,就可以看到任何自己想看的电影。 如果要讲究气氛,可以跑影院去看,体验更佳的视觉听觉效果。
•
文革前,我国电影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很多是学习了苏联的模式。
国际交流也是面向苏联、东欧。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解放思
想、走出国门开始 全面吸收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电影技术和管理经
验,引进先进的设备设施,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
放才能缩短与世界先进电影技术之间的差距。回 顾30年来电影技术
8
《小花》:标志中国电影创新浪潮
•
在中国的现当代电影史上,
பைடு நூலகம்
《小花》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有点横
空出世的味道,从内容到形式的探 索与“叛逆”意识使得当时看惯了 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 一新,其
强烈的人情味和青春气息吸引无穷
的观众。以《小花》、《生活的颤 音》、《苦恼人的笑》为标志的创 新浪潮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电影的 创作面貌。在那个 逐渐打开国门、
五六十年代,当时都是露天电 影,一般都要等天全黑了才能 放。人们拿着凳子、椅子,还 有的带着干粮、水果,像赶集 一样从家里出来,涌向这临时 的电影院,以抢得一个比较靠 前的位置。电影由每支特定的 放映队,通过放映机和胶片为 人们放映。
4
七八十年代
买电影票不是简单事
上世纪60年代,许多华侨慷 慨解囊,捐资兴建电影院。 这时,电影放映网络初步形 成。尤其是1978年之后,放 映网深入到了各乡村、海岛, 达到了区区有电影院、乡乡 有电影队。电影的内容也开 始丰富化。为了让群众及时 了解到电影资讯,1980年起, 华侨电影院等都开设了宣传 橱窗,定期介绍本月上映的 电影。那时候在影院工作, 可是个很“吃香”的活。买 电影票一般需要提前很久排 队,甚至有时还需要给售票 员塞塞“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