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分组材料(水槽、水、木板、石头、吸管、皮筋、钩码、钉子)等。
2. 学生准备:泡沫、气球、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导言: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教师把两个乒乓球放到水槽里)不用手如何把他们拿出来呢?学生小组思考、讨论。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往水槽中加水,师适时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研究水,前面刚刚讲过《认识水》,在这里通过谈话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好强心”,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教师激发兴趣: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物体,(木板、石头、吸管、皮筋、钩码、钉子)假如把这些物体都放入水中,哪些会浮上来?哪些会沉下去?进行分类。
2.小组内进行猜测,
教师发实验记录单
让学生汇报结果。
师: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谁对谁错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A、把物体轻轻的放入水中,不要把水溅出来。
B、分工要合理,注意合作,写好实验记录单。
C、实验结束后小组长把实验材料收好。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示组长做好记录。
5.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提出问题:
木板、吸管、皮筋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石头、钩码、钉子为什么会沉下去?
6、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泡沫或气球,用手在水中按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种向上托的感觉
出示:物体在水中收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设计意图:“浮力”这个概念,不能由老师直接说出。
在这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认识到“用手在水中按泡沫或气球,有一种向上托的感觉”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水到渠成。
7、师:同学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8.小组内讨论方案。
9.分组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小结:
先在空气中测量皮筋挂起钩码的长度,再把钩码放入水中测量皮筋的长度。
10.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记录表
在空气中皮筋挂起钩码的长度在水中皮筋挂起钩码的长度钩码
11.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设计意图: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实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比较出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让学生理解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变轻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
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2、总结规律,揭示结论。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两次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不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2、投影出示图片,生活中用到浮力的现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水的浮力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
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在课堂的最后设计学生谈这一节课的收获,能养成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继续研究”让学生知道简单的现象中暗藏着科学秘密,科学知识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11、有趣的浮沉现象
物体在水中收到水向上托起的力浮力↑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课,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好强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
接着让学生猜想一些材料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整节课,在实验、讨论、交流中,我都走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发挥潜能,体会探究的乐趣。
2、未能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思维,老是想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
这样许多学生的探究思维就受到了影响,就等着老师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