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发展王满寿 任衍刚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临汾 041004) 摘 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从清朝末年至今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探讨其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 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生物学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发展 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回顾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探讨其发展规律,对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而中小学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和要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里。
生物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继承传统的沿袭,更有时代发展影响下的变革。
因此了解生物学科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纵向发展并作横向比较,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当前的生物学科教育改革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1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内涵1.1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有划框定向的性质。
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每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是狭义课程的具体化,课本撰写人和教师进行教学都要根据它。
教学大纲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颁布的。
1.2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规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
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
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型。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40年。
2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结构2.1 教学大纲的结构 各级各类学校各门学科的教限量地应用。
总之,教师作为科学文化和理念的传播者和引路人,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基础知识,认真辨析教材中有关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以己昭昭,使人昭昭。
这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学大纲,一般分“说明”和“大纲文本”两部分。
前者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本学科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排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后者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系统地安排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或课题,上课时数,实际作业的内容和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
2.2 课程标准的结构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底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课程标准的总纲部分,相当于中国现行的学校教学计划;它的分科课程标准,相当于中国现行的分科教学大纲。
3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内容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教学大纲在有系统的形式中,包括着一切构成教学科目内容的问题和题目的纲要———并给教师指出教材的学习顺序和教学进度计划。
”“无论是学校干部或地方教育机关指导人员,尤其是个别的教师,对于教学大纲不能任意予以变更。
教学大纲是学校必须履行的。
”因此,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指导文件,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4 我国生物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发展4.1 清末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生物学教学建立相关制度的初始阶段,其中:1902~1904年清政府开始建立新式学校制度,设立新学堂,并分别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和《奏定中学堂章程》。
开设博物学科,并规定:“其植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质,分类功用;其人体生理当讲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当讲重要矿物之形象性质功用,现出法、鉴定法之要略。
”对教师的要求: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真确之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万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之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学习年限以五年为限,1~4年开设博物课,每星期2钟点。
1909年仿效德国学制,颁布了《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析》规定了文科和实科开设博物课程的要求,如“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
第1~2年讲授,每周6种点。
4.2 民国时期 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校令》,取消了文科和实科,规定中学修业年限为4年,要求“博物要皆在习得天然物之知识,领悟其中相互关系及对于人身之关系”。
第1、2学年每周3节。
第3学年每周2节。
1913年颁发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了博物开设的年级、讲授内容及学时数。
第1、2、3学年学时数分别为每周3、3、2学时。
1923年,颁发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包括《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生物学课程纲要》。
中学修业6年,分初级和高级两段,各3年。
自然课程的内容包括植物、矿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等,为16学分;生物科课程包括普通植物学和普通动物学,为6学分。
1929年,颁布了《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
包括《初级中学自然暂行课程标准》、《初级中学植物暂行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动物暂行课程标准》和《初级中学生理卫生暂行课程标准》,内容分目标、作业要项、时间支配、教学大纲、教法要点和最底限度六方面内容。
实行学分制,植物、动物各为3学分。
生理卫生4学分,生物学4学分。
1932年,对1929年颁布的暂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原来的学分制改成了学时制,包括“初级中学的植物学、动物学、卫生课程标准”以及“高级中学的生物学、卫生课程标准”。
上述课程标准实施后,由于教学时数太多,学生负担繁重,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于1936年颁布实行。
取消了原高级中学的卫生课程标准。
1939年,为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将初中的植物学和动物学合并为“博物”一科,并增加了地质、矿物学内容。
于1941年颁布了《初级中学博物课程标准》(一学年学完,4节/周)《修正初级中学生理及卫生课程标准》(两学年学完,讲授和实验1节/周)和《修正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第一学年学完,讲授2.5节/周,实验0.5节/周)。
1948年,为适应抗战胜利后社会的需要,对原课程标准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颁布了《修订初级中学博物课程标准》(第一学年开设,3节/周,全年约100学时)、《修订初级中学生理卫生课程标准》(1学年,2节/周)和《修订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3节/周)。
4.3 建国后 经历了以下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结合我国开始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明确提出中学教育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1952年8月,教育部组成中小学教学大纲起草委员会,由该会生物组编制出我国第一个《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
大纲以原苏联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我国目前实际加以中国化。
结束了过去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缺乏一个完善的教学大纲的状况。
教材内容系统性强,强调了实验和演示,注意了与生物实际的联系。
但教学内容繁琐,反映现代科学知识的最新成就较少,与学生实际不符,难于领会。
1954年,教育部制定了《精简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的指示,指出:现行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和课本的内容所包含的分量太多,不仅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而且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删简的原则为: (1)删去超越基本科学知识范围的次要的教材;(2)删去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难深教材。
1956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并作如下说明:为了在中学教育中进一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初中植物学改在一、二年级学习,2节/周;动物学三年级学习,3节/周;增加了我国主要栽培植物的栽培条件、方法,米丘林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及我国常见动物种类。
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
其特点是:A.改革了“以形态解剖为纲,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生理为纲,以改造自然为中心”的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B.增加了实验、习验比重,指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基本技能的方法和方向。
C.结合生产和最新科学成就。
D.着重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但对学习智力开发与培养不够重视。
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中学生物学卫生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自1981年春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使用。
大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B.确定生物学课程的教育目标。
C.说明选取教学内容的原则和教学安排。
D.教学方法要求。
E.教学评价。
1985年,为大面积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原国家教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生物学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并出版了高中生物学两种不同教学要求的课本(甲种本、乙种本),要求各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基础和学校条件选用。
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的规定和要求编写的初中生物学分科教材一套三册,于1993年开始使用至今,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初中生物学教科书。
1996年,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自1998年秋季开始在山西、江西和天津市进行试验。
在实验取得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该大纲进行修订。
并于2000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
新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山西省、江西省、天津市和辽宁省等地实施,2001年扩大到江苏、河南、黑龙江、山东和青海省等省市。
新大纲的主要内容由七个部分组成: A.课程目的;B.课程目标;C.课程安排;D.教学内容;E.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F.教学评价;G.教学设备。
此外还有附录: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
大纲具有以下特点:①按照素质教育要求,突出了先进的课程理念;②对原大纲的知识体系作了较大的改变;③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适当更新;④更加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⑤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⑥增加弹性,以适应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