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3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3、楚国
楚国楚庄王时制定。主要是保障 国君安全的规范,规定诸侯、大 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 门,否则就要构成犯罪。
楚国楚文王时制定。规定严禁奴隶逃亡, 有逃亡者要大力搜捕;同时规定隐匿盗 所得器物者,与盗同罪。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纷争 1、叔向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叔向说 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 民知有辟, 民之有争心也 民知有辟 则不忌于上, 争心,以征于书,而垂手而徼幸以成之, 争心,以征于书,而垂手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 肸闻之: 国将亡,必多制” 矣。……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复 肸闻之 信说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的目的在于“救世” 信说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的目的在于“救世”。 2、晋铸刑鼎,孔丘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 、晋铸刑鼎,孔丘反对说: 晋其亡乎, 度矣。” “度”, “贵贱不愆,所谓度也”, 度矣。 贵贱不愆,所谓度也” 即奴隶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不能错乱。 即奴隶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不能错乱。成文 法的公布破坏了这种制度, 民在鼎矣, 法的公布破坏了这种制度,“民在鼎矣,何以尊 贵贱无序, 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成文法的制定和 贵贱无序 何以为国” 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打破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壁垒。 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壁垒。标志着奴 隶制法制的瓦解,封建制法制的建立。 隶制法制的瓦解,封建制法制的建立。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2、晋国 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 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 1、晋文公称霸时期 公元前 公元前633年),作“被 、晋文公称霸时期(公元前 年, 庐之法” 未公布于众。 庐之法”。未公布于众。 2、是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 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3、范宣子制定的刑书,但并未公布。 、范宣子制定的刑书,但并未公布。 4、范宣子所作并未“宣示下民”的刑书予 、范宣子所作并未“宣示下民” 以公布。这是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 以公布。这是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 孔子表示反对。 孔子表示反对。
法经》 (三) 《法经》的历史地位
返回
1、《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 、 法经》 体系。 体系。 2、《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 、 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法经》颁布的本身,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法经》颁布的本身, 就是封建制胜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二)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
1、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推行新政,制 、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推行新政, 李悝为相 法经》 定《法经》。 2、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楚怀王时, 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 、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楚怀王时, 曾命屈原作“宪令” 曾命屈原作“宪令” 3、秦国在孝公时,商鞅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 、秦国在孝公时,商鞅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 4、赵国制定“国律”,以为国之常法。 国制定“国律” 以为国之常法。 5、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制定“刑符” 。 国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制定“刑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21年 770 476 221
本章概述: 本章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由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要求把法律公之于众, 以保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从而打破了原来法律只藏之于官府, 不让老百姓知道的旧制度,因此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引起激烈的论争。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相继掌握了政权, 他们利用政权的威力,继续打击旧贵族,奖励耕战, 发展生产,制定新的反映地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当时魏国李悝《法经》就是为应时而作。 《法经》对后世律典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诸侯国多以活动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 特别是商鞅在秦国改法为律,由于改革比较彻底, 秦国一跃而为七雄之首,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⑴“以法为本”、“明法则强, 以法为本” 明法则强, 慢法则弱” 慢法则弱” 抱法处势则治, ⑵“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 则乱” 则乱” 不可一无, ⑶ “法”与“术”不可一无, 皆帝王之具也。 皆帝王之具也。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返回 韩非像
韩非子书影
墨子书影
庄子书影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春秋书影
春秋末期的“铸刑鼎” 第二节 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二、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及其在中国法制 史上的地位 (一)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
秦律,包括秦始皇统一后的秦律,都是在《法经》 秦律,包括秦始皇统一后的秦律,都是在《法经》 和商鞅颁布的法律令基础上进—步发展完善的 步发展完善的。 和商鞅颁布的法律令基础上进 步发展完善的。
(二)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过鲁祀圣 诏儒讲经 夜分讲经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三、法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一)前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管仲、李悝、 管仲、李悝、商鞅
管仲像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商鞅像
(二)后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李斯、 李斯、韩非
1、“不务德而务法”的 不务德而务法” 法治理论 以法为本” 2、“以法为本”的 “法”、“术”、“势” 三结合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学习目标
1、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具体措施。 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具体措施。 2、公布成文法所发生的论争及其实质和原因 郑国邓析的“竹刑” 3、郑国邓析的“竹刑”。 李悝《法经》的篇章、 4、李悝《法经》的篇章、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措施与内容及其意义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商鞅第二次变法, 商鞅第二次变法,据《史记·商君列 史记 商君列 载主要有四点: 传》载主要有四点:
1、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 、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 的禁令。 赋”的禁令。 2、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 2、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 3、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统一度量衡制度。 、统一度量衡制度。
(1)使秦国强大 (2)使法制发展 (3)使国家统一
返回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思考题: 思考题:
1、评述李悝的《法经》。 评述李悝的《法经》 评述商鞅改法修律。 2、评述商鞅改法修律。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修律概况。 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修律概况。 4、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公布成文法的经过及 意义。 意义。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二、儒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德治、礼治、 (一)孔子 德治、礼治、人治 (二)孟子 仁政 (三)荀子 既隆礼, 既隆礼, 又重法
返回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孔子问道图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礼器碑局部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孔庙牌楼“金声玉振” 孔庙牌楼“金声玉振”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孔庙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第四节 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 的发展
一、商鞅变法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内容 二、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及其在 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一、商鞅变法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内容
商鞅在秦国两次发布 商鞅在秦国两次发布 变法令。 变法令。 第一次主要内容有四: 第一次主要内容有四: 1、“令民为什伍,而 、 令民为什伍, 相牧司连坐。 相牧司连坐。” 2、奖励告奸。 、奖励告奸。 3、奖励农业生产。 、奖励农业生产。 4、奖励军功。 、奖励军功。 商鞅南门立木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竹 刑
邓析被杀案 此案发生于公元前509年。邓析,郑国大夫, 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当时, 郑国执政子产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封建化的 改革,但为了维护贵族特权,要求在很大程 度上保留“周礼”;邓析则反对礼治,要求 “事断于法”。邓析不满子产所铸刑书,私 自编了一部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成 文法,把它写在竹简上,故而称为“竹刑”。 他对法律很有研究,曾聚众讲学,并充当 “诉讼代理人”。在邓析的倡导和鼓吹下, 当时郑国曾兴起一股革新浪潮,给新、老贵 族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以至“郑国大乱, 民口欢哗”。公元前501年,“驷歂杀邓析, 而用其竹刑。”郑驷歂(CHUAN)是继子产、 子大叔之后的郑国执政,他杀了邓析却不得 不用邓析的竹刑。(据《左传》定公九年)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二、《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法经》
(一)《法经》六篇 法经》 刑法志》 《晋书·刑法志》载:《盗》、《贼》、《网》、 晋书 刑法志 杂律》 律六篇。 《捕》、《杂律》、《具》律六篇。 (二)内容特点 1、它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 、它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 两篇放在六篇之首。 《盗》、《贼》两篇放在六篇之首。 2、维护君主制度。如关于“窥宫者膑”的、 、维护君主制度。如关于“窥宫者膑” 盗符者诛” 盗玺者诛·; “盗符者诛”,“盗玺者诛 ;“议国法令者 诛”。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丞相受金, 3、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如,丞相受金,左右伏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三)各诸候国法律制度的转型
1、法律性质的转变。财产所有权、封建等级制 、法律性质的转变。财产所有权、 中央集权制度。 度、中央集权制度。 2、法律内容的变化。法律调整的范围扩大,新 、法律内容的变化。法律调整的范围扩大, 刑种出现。 刑种出现。 3、司法组织及其活动。 、司法组织及其活动。
社会变迁与儒、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 主要法律思想
一、春秋以后社会变迁及其影响 二、儒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三、法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直躬父窃羊案
此案发生于春秋时期楚国。据《论语》、《吕氏春秋》记载, 楚国有个很坦率的人,其父偷了别人的羊,他便亲自到官府 告发。官府抓其父并要处以死刑,他请求代父受刑。他说: “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 孝而诛之,国将不诛者乎?”楚王听后,下令免去其父死刑。 孔子听说后,很不以为然,以为父子相隐才是正直的品德。 (据《论语·子路》) 孔子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思想,认为这是不言自 明的道理。后世封建法律允许亲属相隐皆以此为本。汉朝儒 家思想定为一尊之后,“亲亲得相首匿”,成为定罪量刑的 一项原则。即法律允许在一定亲属范围内,除谋反、大逆以 外,均可互相首谋隐匿犯罪行为,而减免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