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肝炎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肝炎病毒。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多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肝炎,少数病例还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护理常规】
1.休息与隔离甲型、戊型肝炎自发病之日起进行消化道隔离3周;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应按病毒携带者管理。

对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除进食、洗漱、排便外,应安静卧床息,待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后,可指导其逐渐增加活动。

慢性肝炎患者要合理安排休息,活动期应静养,稳定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

2.饮食护理急性肝炎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足够热量,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腹胀时注意减少牛奶、豆制品等产气食品的摄入;病情好转、食欲改善后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慢性肝炎患者饮食宜适当的高蛋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糖、过高热量、饮酒,以防发生糖尿病和脂肪肝。

3.用药护理大部分药物都在肝代谢,为减轻肝负担,禁用损害肝的药物;对干扰素治疗患者要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测;对出现食欲减退、发热、脱发等症状要正确面对。

4.心理护理加强疾病知识宣传,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对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如出现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要加强防护及时就医,严重者遵医嘱停药。

5.病情观察与护理注意观察发热、消化道症状和黄疸的程度,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对出现腹水的患者,注意了解腹胀的程度、腹围的大小、水肿的情况,严格记录出入量。

6.基础护理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防止感染,呕血患者防止窒息,对低蛋白血症患者,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对慢性肝炎应定期随访,保持良好的心态,禁烟、戒酒,避免乱用药物,尤其是对肝有损伤的药物。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平卧能增加腹部血液循环,利于肝的恢复,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规律的生活利于疾病的恢复。

恢复期的患者可适当地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以不疲劳为主。

2.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切实遵循饮食计划,避免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禁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

3.用药指导向患者解释药物治疗的作用,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不得擅自加量或停药。

应用干扰素,鼓励多饮水。

定期检查肝功能、病毒量等,停药后定时随访。

详细介绍药物的目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教会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避免滥用药物和使用苯巴比妥类、磺胺类、抗结核等药物,以免加重肝负担和肝功能损
害。

4.心理指导创造整洁、舒适的修养环境,正确对待疾病,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情,并取得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对干扰素治疗的患者,注意精神方面的变化,及时就医,避免出现自杀等倾向。

5.康复指导对慢性肝病患者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对下一代传染的困扰,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24h内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率为87.8%。

6.复诊须知出院后2~4周复查1次,稳定后每3~6个月复查1次,如有疲乏、无力、厌油、恶心、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及时就诊复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