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民族性格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所著的《菊与刀》一书的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本探讨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
”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她告诉我:这本书是要在惊醒一种类似数学问题的推导——日本民族的形成、准确来说是其民族共性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联系各方面作者所能获知的关于日本的材料,作者在这些庞杂的信息中归纳提取,试图的得出对这个民族的正确解读,并进一步总结出日本民族的行为规律。
这对一个从未去过日本的的学者来说,《菊与刀》的完成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历史的事实也证实了她在书中的推测的准确。
这也成为初始我百度《菊与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我对日本民族的兴趣。
一直以来,中日两国的历史对让我着迷,特别是在两国间的羁绊特别深的那些年代。
同时我也被一个问题困惑良久:为何二战后原本已成废墟的日本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回恢复国内建设并用短短3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强国?这么一个战后人口不多,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小岛国,到底是凭借怎样的力量能够这样心无旁骛地进行经济建设。
我也希望通过《菊与刀》找到答案。
而在卒读《菊与刀》以后,通过作者的归纳和分析,我认识到日本民族在二战后的让人赞叹的团结一致是与他们的社会制度、统一的主流思想和大和民族的性格是紧密相关的。
用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内因(换言之即日本自身的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也决定像本尼迪克那样,尝试从社会制度(或者社会结构)、指导思想和民族性格入手,讨论日本民族为何能在二战后崛起。
1、森严的等级制度我秉持这么一个观点:日本是建立等级制度在先,形成民族性格在后。
在我看来,等级制度是既得利益阶层为维护其统治,所制定出来的这么一套自上而下等级森严、如金字塔般稳固的架构。
这套在我看来眼熟异常的制度,包括后来德川幕府统治初期规定的“士农工商”四个阶级的分类,完全是照抄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甚至连位置都没有任何的改变。
日本人的学习精神让人由衷佩服——务求相像。
另外一个相像之处甚至令我哑然失笑——将军为求控制各国藩主,要求各藩主(大名)将其妻儿留在江户作为人质——这让我遥想回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的行径。
虽说如出一撇,但是大名们在这样的政策下并非束手无策而坐以待毙,日渐形成了他们在幕府约束下的生存方式。
同样,日本民族的性格也好似在这样不容有失的等级制度的约束下日渐形成的。
人们被教化得绝对服从和信赖这种被分类和区别的手段,好比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纲常”,说白了就是一种人造的规律。
大和民族虔诚地相信只要小心翼翼地按照这一套规律办事、生存,祖祖辈辈地沿袭下去,天皇“统治”下的日本就能千秋万代地存在着、发展并繁荣起来。
而天皇被看作日本组的核心所在,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天皇是否手中握有实权,他(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其在金字塔顶端的地位。
即使是二战后,被看作天照大神后代的神性从天皇身上脱离下来后,天皇还保留着团结日本民族的象征意义。
可以说这个制度的顺序的安排,是可以被视作是现有天皇,后有服务于天皇的下层阶级的。
没有天皇,日本的等级制度也就土崩瓦解了——天皇以下的阶层是应天皇的需要而生的,没有了天皇,他们所信仰的理念也就不成立了,亦找不到其存在的意义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日本的等级制是自上而下的,其基础在于“上样”而不在下,即基础就是那“不变的”天皇。
因为是自上而下且不变的,所以等级制之于日本如同民主制之于美国——是自然而且“天经地义”的。
他的森严在于其有大量的律例去细致且不嫌繁琐地规定不同阶层其生活形态的方方面面,使得阶层与阶层之间泾渭分明,各自在这种约束下找到各自的归宿,并按与本分。
“自重”、“不得逾越“是所有人生活的共同原则。
佃农身份和贵族爵位一样是世袭的,出身便意味着宿命——不容改变。
宿命论、“求来世”都是因为现实的无从改变而广泛地流行着。
这些都能在等级制处找到归宿。
等级制的强大有如国家的宪法,其他新制的宪法都不得违背宪法的精神。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没有把科举制引入的问题。
科举制能够改变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身份,这在日本人看来并不有利于各个阶层的稳定,会导致社会动荡。
所以,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尽管点弄、手工业者和町人(商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围观的永远只有武士们而已。
(演变到如今就是下属和上司间的关系)等级制下的日本民族基本安分守己,在找到其归宿后,各阶层会听从居其之上的阶层的安排,按部就班地去履行其义务以求达到目的。
有人把日本国比作一个大作坊,各阶层的人好比按不同工序在日复一日地进行重复劳动的工人。
我则把日本比作一块精密的手表,各阶层的人比手表中的不同部件在有条不紊地衔接配合着,使得指针得以转动,他们都是那样被有机地结合或者说是严密地分工,使得他们很容易团结一致地朝着目标进发。
这正是日本为何能在二战结束30年后崛起的重要秘诀,正是等级制起的作用。
二、配合等级制的统治思想——“各司其职”继制度的建立,随即要相应地产生与其相匹配的一套指导思想。
有一套统一的思想,则更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
而我认为这套思想一杯《菊与刀》作者归纳出来即“各司其职”。
关于“各司其职”的表述我有必要做一番解释。
在我所选择的版本中此话被译作“各得其所”。
另看过有“各取所需”、“各安其位”的译法。
而我认为“各司其职”更能体现我在前文中用中标做比喻的表达意图,同时也更符合我在我在生活中观察到日本人的习惯表达方式:“每个事物生来都肩负着它的使命。
”这句话没有讨论使命的高下,重在“使命”二字。
由此“各司其职”最贴近我的想法。
对“各司其职”的认同和信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在我看的一部日本大河剧(即正史剧)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个生于地方大名分家(亦属中高级武士家庭)的女儿小时候在自家的领地的田间玩耍,目睹到农民因苛捐杂税而不堪重负的惨况,与自己养尊处优形成是绯闻鲜明的对比。
处于分开和不满,这位富有同情心的武士家小姐开始进食:不忍心吃农民辛苦种下、自己却几乎没有机会享受的的粮食。
当父亲责问她时,这位小姐却反问为何什么都不用干的自己有粮吃,而辛勤劳作的农民却吃不饱。
身为领主的父亲无法给她答案,而她母亲则又把她带到领地的耕地上看农民的劳作,向她解释:天地万物都负有其使命,因地位的高低不等,其使命的重要性则亦不等;领地里的农民中粮食供养武士阶层、而身为领主的父亲则肩负着保护农民的身家性命的职责。
至于武家的女子呢,她们的职责就是“以防不备之需”,亦是非常重要的使命。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按与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和使命,世间的事务才能够有条不紊的正常进行。
这位年轻的物价女性就是在这样的一套思想理论的教化下,开始接受和安于自己的地位和“名誉”了。
在这里,武家女主人的话并没有讨论到“使命”的贵贱,只是提及“使命”的内容即一种功能上的不同,这是由阶级身份所决定,进一步说是上天注定、与生俱来的。
因此,毫无套困其原因的必要,只是默默地遵守、学习和执行即可。
而这里的“以备不时之需”的话语,根据《菊与刀》中第十章的观点,可理解为物价女子要有随时为父兄作为政治筹码而牺牲个人幸福、保全家族的心理准备。
而在我上文提及的日本大河剧中,那位武家千金趋势成为了一个政治筹码与的德川幕府的将军联姻,只为成全统领其娘家家族的大名的政治利益。
她的婚姻亦被做视作肩负使命,而不是被认为是去追求和获得自己的幸福。
更多的女子的遭遇是惨遭抛弃和杀戮,原因是作为潜入的内奸因事败而暴露身份。
这种“各司其职”的心态,并没有随着战争硝烟的消散而随风而逝,而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日本民族的灵魂深处,继续为新型的等级秩序服务。
人们在新的环境下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又投入紧张而有序的生产建设中。
社会又像一架重新组装好的机器,一个个不见有在如同设定中高校运行。
安于自己的位置,认真执行自己的任务,高速运行中的日本正是在有自身大战的国际环境中平地崛起。
但是纵有再好的机遇,一国自身的条件无法迎合发展的要求,亦是徒然。
难怪有人看到日版战败后一个小女孩在废墟上看英文书的照片后,会发出“这个国家能看到希望”的感慨。
“各司其职”是大和民族战后迅速崛起的又一秘诀。
但是这种对人生生硬死板的定位扼杀了人们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日本由此亦在风云诡谲的国际环境中屡受挫折和不堪一击。
日本的成与败,在我看来均系于“各司其职”一身。
3、日本民族的性格要完整归纳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并不是件易事。
在此我之粗略地列举几个在等级制和“各司其职”的思想影响下的日本人性格特征。
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日本人是“训练有素”的。
忠诚、勤奋、高度负责人是对日本的普通要求和真实写照。
等级制要求所有民众效忠天皇,也许这种过去靠人为笼罩的神性支撑的信仰如今已经淡漠的多,但是天皇和英国皇室一样扮演着稳定人心、维护传统文化的角色,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小众天皇在今天的意义已经变成是爱国的行为。
再进一步讲,爱国意识建立在遵守等级制的前提之上的。
由等级制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秩序、观念、“潜规则”规范和束缚着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规范和礼节缠身的社会中,日本人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冒险、矜持自重。
人为的枷锁仅仅加载人们的身上,并要将其包含的责任背负一辈子。
在日本的生存压力是很大的,承受不了的人要么选择自暴自弃,要么选择自杀。
举极端的例子,那些情况如少有得到他人的理解、远离家庭的温暖、缺乏社会的关怀,因为每个人都只能一辈子默默忍受过来。
这种情况虽多为极端,但并不鲜见。
每个人都被要求在他的位置上一再地“努力”、一再地奋斗,精神上不断地自我激励,来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
这并不能被看作为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本来是沉重和漫长的,忍耐才是要义所在。
沉重的责任感使得日本人显得尤为脆弱。
一旦遭到惨败和重大挫折,就会显得一败涂地、一蹶不振。
二战投降后是如此,80年代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风波亦是如此。
说到日本人死板认真、踏实勤奋的特质,不能不说说日本人善于学习的优点。
二战后日本有不少企业的成长,都是建立在模仿国外先进企业的产品之上的。
也许日本人创新能力比较欠缺,但是取百家之长、善于分析利弊确实出了名的厉害。
据说日本某著名汽车制造商生产的一款汽车发动机是该企业经理走访欧美各国名牌汽车制造企业后,通过分析整理参观所得的各种资料,结合各款发动机的优点设计而得的。
日本的汽车从此敲开欧美各国的汽车市场大门。
是否“光明磊落”不是要考虑的条件,“拿来主义”,对外国语言做些声音上的模仿……从古至今,这个自然资源匮乏、动荡不安的岛国始终上演着学习强国的一幕。
当日本人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很低时,人么断不会像想到他们厚颜无耻的一面。
为了迅速崛起,坚忍是不够的。
向强国靠拢学习不辞劳苦,让我惊叹之余亦多了几分鄙薄。
战后的日本虽放低了姿态,少了狂热更理性踏实,比如说日本没有沟通韩国歪曲自己民族历史的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