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制作工艺3.1 放样3.1.1 放样和车间施工、验收用的钢卷尺等计量工具,必须经计量部门与本工程使用的标准尺进行校核,并标贴修正值后才能使用,标准测定拉力为5Kg。
3.1.2 放样作业依据施工详图进行,在进行放样时必须认真核对图纸,加放焊接和铣削的加工余量并作出标记。
3.2 号料、划线3.2.1 号料前应先确认材料的材质、尺寸和规格,按零件图和下料加工清单及排版图进行号料。
3.2.2 钢梁、钢柱板材拼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焊接BOX钢柱/钢梁的翼缘板拼接缝和腹板拼接缝两者的间距应大于200mm。
b.焊接H型钢梁,翼板拼接缝和腹板拼接缝之间的间距应大于200mm。
上下翼板的对接焊缝不应设置在同一截面上,也应错开200mm以上,翼缘的拼接应避开梁跨度的1/3范围,翼缘板拼接长度不小于2倍板宽,腹板拼接长度不小于600mm;c.热轧H型钢梁长度方向拼接时,焊缝应采用Z型接口,且应避开梁跨度的1/3范围,最小拼接长不得小于1米,且拼接缝应避开节点及孔群100mm以上;d. 板材下料应与钢板轧制方向一致,拼接焊接应在杆件组装前进行,材质为Q345的板材拼接焊后至少24小时后,才能对焊缝进行UT探伤。
3.2.3 号料时,使用的钢材应平整且无损伤和缺陷,否则应进行矫正或剔除。
3.2.4 在钢板上划线和做记号时,不得使用凿子,洋冲印的深度≤0.5mm,对于需弯曲的钢材不能使用洋冲和凿子作标记。
3.2.5 号料所划的切割线必须正确清晰。
号料尺寸允许偏差为±1.0mm。
3.2.6 号料后,应按公司质量管理的规定,做好材质标记的移植。
3.3 切割、铣削加工钢材的切割原则上采用火焰自动切割或数控切割,次要部位的零件可以采用火焰半自动切割。
材料切割后,自由边缘必须进行打磨。
3.3.1 条料切割加工(1)切割加工方法厚度≥12mm的条料的切割加工采用直条切割机加工,同一条料两边同时切割。
也可采用集气瓶进行供气,半自动切割机同时进行切割。
如下图示:(2)切割准备:a.切割前对变形钢板必须火焰矫正合格后方允许切割;b.将钢板吊上切割平台,放置时应调钢板边缘与轨道平行,不平行度不大于3mm。
并应调整钢板表面水平,保证切割时割嘴到钢板表面距离偏差控制在3mm 以内;c.划线:根据排料图以及零件图划出切割加工线,划线时应按零件图加放切割余量。
宽度方向应根据割嘴型号加放割缝余量;d. 切割前应将预切割缝两侧50mm的油污等杂物,清除干净;(3)切割:a.调整割嘴与钢板的距离(10~15mm)并确认割嘴中心与切割线对正;b.点火后根据切割火焰焰心对割嘴位置调整,使焰心与切割线对齐(偏差应控制在0.5mm以内);c.切割工艺参数按下表选取:表5气割切割工艺参数d.切割加工开始后应检查零件宽度是否符合要求,并检查切割面有无切割缺陷,当有缺陷产生时应及时调整切割工艺参数;e.条料端部应用自动火焰切割,严禁用手工火焰切割。
(4) 切割清理检查a.切割完工后清理切割件,并自检检查切割件质量,检查项目及允许偏差应符合要求,并应做好自检记录;b.检查合格后对零件进行标识,标识内容:工程名称、零件编号、规格、材质、钢板炉批号。
标识位置:距条料端头500mm处;c.报专检检查合格后转入下道工序。
3.3.2厚度≥12mm规则形状(矩形)件的切割加工采用半自动火焰切割,其他形状的零件采用数控火焰切割加工;厚度为9mm以下的钢板可采用剪切,但剪切面上的硬化层应予以除去,并必须矫平直。
3.3.3 切割面的精度要求如下:表6表7气割的精度要求3.3.4当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用砂轮打磨,必要时进行堆焊补修后,再用砂轮打磨平整,以保证切割断面的质量。
3.3.5有铣削加工要求的零部件,刨(铣)加工后的允许偏差:表83.3.6 坡口(1)板材用半自动切割坡口。
坡口的尺寸应符合焊缝的设计要求。
坡口尺寸偏差要求详见下表:表9(2)当焊接坡口边缘发现钢材有夹层缺陷且缺陷长度已超过25mm时,应用UT探伤检测其深度,如深度不大于6mm,应用砂轮机打磨清除后焊接填满;如深度大于25 mm时,应采用超声波探伤测定其尺寸,当单个缺陷面积或缺陷的总面积不超过被切割钢材总面积的4%时为合格,否则应由工艺科提出处理意见后,方可继续施工。
3.4 制孔3.4.1 螺栓孔、高强螺栓孔必须采用钻孔的方法,钻孔在数控钻床和摇臂钻床上进行,或可用空心钻、磁力钻进行钻孔。
3.4.2 划线钻孔时,使用划针划出基准线和钻孔线,螺栓孔的孔中心和孔周敲上五点梅花冲印。
便于钻孔和检验。
3.4.3 连接板钻孔允许叠钻,但叠钻的厚度必须控制,以保证眼孔垂直于钢材的平面。
且最上面的板必须要划好线,不允许用钻好的钢板直接套上去钻孔。
3.4.4 钻出的孔应为圆柱状,并垂直于钢材的平面,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05t,且小于1mm,钻孔孔径偏差0~+0.5。
孔的边缘应光滑无毛刺。
3.4.5 用摇臂钻床加工孔时,划线孔位偏差控制在0.5mm以内,孔心用样冲标识,并应标明孔径大小,划线后必须对划线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允许加工。
对于直径大于50mm的孔采用数控火焰加工后,打磨切割面。
3.4.6 制孔的精度要求如下:表103.4.7 对于销轴连接孔,应采用机加工精制孔,销轴孔内表面粗糙度为1.6级,公差为0~0.5。
3.5 组装3.5.1 组装前,组装人员必须熟悉****的施工详图、加工工艺等有关技术要求,检查组装用零件的编号、材质、尺寸、数量和加工精度等是否符合图纸和工艺要求,确认后才能装配。
3.5.2 装配用的平台和胎架应符合构件装配的精度要求,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经检查验收后才能使用。
3.5.3 构件装配时必须按照工艺流程进行,组装前焊缝两侧各50mm范围以内的铁锈、氧化铁皮、油污、水分清除干净,并显露出钢材的金属光泽。
3.5.4 施焊前,焊工应检查焊接部位的组装和表面清理的质量,如不符合要求,应修磨补焊合格后方能施焊。
如果坡口组装间隙超过允许偏差时,可在坡口单侧或两侧堆焊、修磨使其符合要求,但当坡口组装间隙超过较薄板厚度2倍或大于20mm时,不允许用堆焊的方法增加构件长度和减小组装间隙。
3.5.5箱型的翼板和腹板下料后须进行矫正,拼装后按焊接工艺进行焊接和矫正。
3.5.6构件组装完毕后应进行自检和互检,最后提交质检人员检验和验收,在检验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修理和纠正。
3.5.7当采用夹具组装时,拆除夹具时不得损伤母材;对残留的焊疤应修磨平整。
3.5.8焊接连接组装的允许偏差:表113.6 箱型柱、梁制作工艺3.6.1 工艺流程3.6.2 主材下料(1)如果主材长度不足,在条料切割前应先行拼接:a. 下料前必须对钢板的不平度进行检查。
按拼接图要求,对钢板进行划线,将要拼接的翼板或腹板吊上水平胎架,两头拉直中心线进行拼板,焊前并用卡具b.100%超声波探伤。
合格后才能进行主材的条料下料;(2)条料切割,长度方向的余量为30~50mm(根据杆件长度及焊接节点数量定),腹板宽度方向预留2~4 mm焊接收缩余量;(3)采用半自动切割机对腹板进行坡口加工,坡口形式应严格执行工艺要领书、设计图纸等技术文件的要求。
开坡口一般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对半熔透部分开坡口。
第二次进行全熔透坡口加工。
两次加工的范围应以封板端为基准,划线分段确定。
第二次加工要注意,熔透焊缝坡口底部的间隙必须保证;(4)钢板装配允许错边量要求见表12。
表12 装配时允许的错边量(5)对于40mm以上厚板,焊接前,对母材焊道中心线两侧各2倍板厚加30mm 的区域内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查,母材中不得有裂纹夹层及分层等缺陷存在;要求施工组在组立前及时报检(探伤通知)。
UT探伤范围及位置详见下表及图。
表133.6.3 隔板加工(1)箱形柱电渣焊内隔板的预组装及加工:a. 电渣焊隔板的尺寸按详图及工艺要求,下料时可按0~+1mm公差范围控制。
隔板的两对角线长度的误差应控制在0~+1.5mm范围内。
电渣焊隔板用的衬板及四条主焊缝的工艺衬板必须矫平矫直;b. 隔板坡口应按设计图纸的规定。
为防止电渣焊的漏渣,在隔板的两端(与电渣焊垫板搭接处)不开坡口,因此需开坡口的长度为L2=B1-50(电渣焊孔横截面尺寸为25 mm时);隔板中心孔切割,按设计图纸划线,确定中心,采用圆规式气割方法切割圆孔;c. 隔板、垫板、衬条板组装前,应对尺寸进行核查,并必须将油、锈、氧化皮、水等清理干净,方可开始组装;d. 将隔板上二垫板、二衬板条与隔板采用Φ3.2mm的焊条进行分段点固焊(每段30mm,间隔50㎜),点固时应在非电渣焊区进行。
板间应贴紧、平整,间隙要求<0.5mm。
翻转180°,将隔板下面的二垫板重新放置于隔板上面,进行分段点固焊接。
安装时衬垫板应与隔板贴紧。
且每两块SES垫板应保证平齐,高低差不得大于0.5mm,每边加放适Array当铣削加工余量;e.内隔板的四周进行铣削加工,加工后应保证四条边互相垂直,外形尺寸不允许出现负公差;f.电渣焊隔板加工公差要求:0<L1+△L1、L2+△L2<1mmL3-L4<1.5mmL1⊥L2<1mm(2)工艺隔板的制作箱体内除图中所设的电渣焊隔板外,每隔2-3m左右应放置工艺隔板以保证箱体的成形,选用16㎜厚钢板作为箱型组立时的工艺隔板,钢板先矫平,按箱梁内截面尺寸和焊接余量的尺寸,拼装成方板,周边各放5mm铣削余量。
采用端铣机进行铣削,宽度、长度、允许偏差±1mm;对角线之差允许偏差3mm。
工艺隔板图示如下:503.6.4 箱型构件的组装、焊接3.6.4.1 组装(1)检查上道工序制作的上、下翼板、腹板、隔板组件尺寸、坡口是否满足要求,熔渣、毛刺是否清理干净;(2)将一翼板吊至组立机上,作为下翼板进行组立;(3)以柱封板一端或梁一端为设定基准端,划出3~5mm作为端面加工量,然后作出端面基准线;(4)以端面基准线为基准,划出内隔板(包括工艺隔板或支撑)的纵向、横向位置线;(5)在下翼板安装隔板处,如有油、锈、水等污垢,必须清理干净;(6)装配、点焊各内隔板及柱端封板等;(7)将电渣焊孔中心的纵向位置线引出至翼板边缘,做上标记;(8)用直角尺检查测量,使各内隔板与下翼板垂直,隔板两侧的垫板均应点固并应紧贴翼板面。
若间隙>0.5mm时,应进行手工焊补;(9)以端面基准线为基准,将二腹板吊至内隔板两侧,两腹板的坡口面均朝外;组装两侧腹板(10)利用组立机的定位夹具从基准端开始,将两腹板从一端至另一端贴紧隔板衬条边缘,并用手工焊将二腹板与内隔板组的垫板、衬板点固,且间隙<0.5mm,焊条同前;箱型组立机:(11)根据下翼板上的标记及隔板上侧电渣焊槽,将隔板上下电渣焊孔的中心纵向位置引至二腹板上,用角尺将线划出;(12)当两隔板间距离>3m以上时,其中间的两腹板间应加装工艺隔板或支撑,以防变形;(13)下翼板与二腹板的点固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