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课件ppt
高中地理_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课件ppt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①水循环由哪些主要环节构成?人类活动影响最 大的有哪些? ②图中有哪几种水循环? ③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活动探究:
绘制一幅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 主要环节。并就下列议题展开学生小组讨 论:
1、人类可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 响? (结合当地实例)
2、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的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 . 2.形成“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认识 .增强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①陆地水的相互关系②水循环的 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新课标 的要求.结合本习导入: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地球 的圈层结构,同学们回顾一下地球的外部圈 层有哪些?其中以固、液、气、三相并存且 能相互转化的是哪个圈层?水圈里的水又主 要分布在哪里呢?(今天首先我们来学习第 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
(二)新课过程
1、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生读图3.1和图3.2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哪三部分? ②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③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补给的?
我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既加强对学生思 维能力、活动探究能力的训练,也保持了让学生在地理课的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的习惯。每一个主要 知识点的教学中,我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 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 力的提高。
流量(立方米/秒) (四)课堂练习 A
900
1、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B
600
C
3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1)图中ABC分别代表河流的三种补给形式: A__地_下__水________ B__冰_川__补__给______ C__降__水__补__给___ (2)图中河流一年中形成_2___个汛期,此河位于我国_北__方_ 地区。 (3)图中的三种补给来源中,可靠而稳定的补给来源是 ___地__下__水______。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 读教材中图3.1和图3.2,了解水圈的构成并 学会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 形象思维:读 “水循环示意图”,探索水循环的过程 和主要环节 . 3.归纳创造: 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绘制水循 环示意简图 . 4. 原理应用:用绘制的水循环示意简图说明水循环的地 理意义 .
3、我们省夏秋季节多台风,请问未登陆和登陆 台风所参与的水循环有何不同呢?
案例分析 1
请分析: 98年长江 流域出现 的特大洪 灾是哪些 原因导致 的呢?
案例分析2
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但近几十年以来, 泉水经常驻断流。请你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据专家研究,只要大气降水达到650毫米左右,地 下水位在27米以上,泉水就可以正常喷涌。)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
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重点是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中 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本节课内容是高 中地理教材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第三章《地 球上的水》的重要基础,因而是重点学习的内 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意图,结合教材 的特点,本课时教学我拟制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以及陆地水相互补 给的关系. 2 .理解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 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 资源的影响 .
三、学生学习方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在
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水圈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 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 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 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 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 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2.学法指导:
青藏高原
黄 河
结合学生自学教材60页并归纳:
水循环的意义:
(1)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联系起 来。
(2)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促使能量流动和物质迁移。 (4)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水 是相互联系在一起,重点掌握了水循环的环 节和意义,进一步认识我们人类活动与水的 密切关系.
二、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主要采用问题引 导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出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 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 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 知识储备,并通过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 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予以适当 补充,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 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不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D ) A.长江水 B.台 风 C.刚果河 D.昆仑山冰雪融水 3、有关河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B、地下水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水源 C、凡是主要靠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都很大 D、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暖热季节
请问在图中有几种地球上的水体?
冰川融水补给
丰水期
潜水位
河流
枯水期
潜水位
河流
学生思考: 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取决于什么?
长
洪水期
江
枯水期
洞庭湖
学生讨论探究: 1、湖水对河流有怎样的调蓄作用? 2、湖泊对我国哪条河流的调蓄作用最明显? 3、长江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什么?
黄河下游的河水与两岸的地下水有怎样 的补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