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调研报告

新加坡调研报告


三、新加坡交通建设-管理措施

一体化综合长期规划政策:
规划过程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 划、规划可行性研究及具体发展 计划四个阶段。
过街设施充分体现以人为 本:一是因地制宜、人性化的
立体过街设施系统,塑造便捷、 安全、舒适的过街环境。 二是无障碍设计,充分体现人 文关怀的地面过街设施
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
樟宜废水净化厂 阴沟隧道工程 滨 海 公 园
三、新加坡交通建设
截止2011年,新加坡机动车保有量为96万辆,机动车千人拥有率为180辆/千人,相对于 其他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伦敦每千人车辆数374,纽约436,巴黎370,北京205),机动车 千人拥有率较低。新加坡城市道路较少,总里程仅为3411公里,车道总长9045公里,道路网 密度为4.7公里/平方公里,而市区机动车平均运行速度超过30公里/小时。新加坡建成轨道线 网共178公里,其中地铁线网149公里、轻轨线网29公里。 新加坡国土狭小,但却不吝啬绿化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加坡的城市绿化率高达 48%,道路用地占国土面积的12%。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整体规划
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 制定和认真执行,真正把规划作为“ 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 管理城市的依据”。
一是高端智力制定一流规划。 新加坡概念性规划明确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 每10年修编一次;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实 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修编 一次。 二是以严厉的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三是阳光透明社会广泛参与。 在新加坡,城市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
一方面,体现在土地的垂直利用,充分利用地下 空间,采用垂直布置的方式,节约平面土地。(典 型案例:阴沟隧道工程、樟宜废水净化厂) 另一方面,体现在用地功能的复合性上,同一处 用地兼顾工程、景观和娱乐等多种功能,无形中 相当于增加了土地面积。(典型案例:滨海公园)
由于新加坡土地资源十分珍贵,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集约、节约用地。 。
现代、九十年代的交替时期,新加坡处在新一轮社会经济改革的浪尖。 首先是人口控制改革。其次是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改革。三是经济 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四是财富的增长。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设施
新加坡政府以超前的魄力,建国初期就大量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入巨资,用约15% 的总土地面积实施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了便捷高效的陆路交通系 统。 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
绿化管理严格规 范:政府要求任 何部门都要承担 绿化的责任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居者有其屋
建屋局资金融资来源包括政府 拨款、住户首期付款、银行贷 款组屋和配套设施的租金等, 其中以政府出资为主。
统一规范管理
政府组屋物美价廉,新房价 格一般在 20-25 5万新币之 间,约为同地段商品房价格 的四分之一,低于土地和建 房成本,而且建设标准也不 错,根据家庭人口,政府组 屋的选择从一房式到五房式, 还有公寓式。
1.政府主导
1
6
新加坡组屋制度的核心是政府。在新加坡的组屋制度下,政府将住房规划用 地的90%通过划拨的形式交予建屋发展局,用于兴建组屋,仅有10%的住房 规划用地才卖与私人开发商,由其兴建主要私人公寓和洋房。与此同时,组 屋从规划、建设、售卖到物业管理,也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
2.价廉物美
政府一直把“兴建人民负担得起的优质房屋”作为住屋建设的重要目标。
无处不在的绿化系统:
目前新加坡拥有区域公园62个、 邻里公园255个,未来将建造全 国公园的串联网络共180公里, 实现出门即是公园绿廊的目 标。
四、新加坡组屋制度-新加坡房地产市场
按照土地使用权分 成三类:永久地契、 999年、99年
独立式洋房或 联排式花园洋房
政府组屋
新加坡城市住宅
私人公寓
四、新加坡组屋制度-组屋制度的由来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始于1960年,当时,新 加坡刚刚从英殖民统治 下脱离,成立自治机构, 整个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政府财力有限,民众住 房条件比较差。李光耀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 实现新加坡人“居者有
其屋”。
四、新加坡组屋制度-组屋制度的特点
科学高效的管理、严格缜密的法律和体贴周到的服务,使得新加坡的人居事业在政府主导、 商业运作下得以不断发展,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成功跨越了“有得住”的阶段,开始经营“住 得更好”。“居者有其屋”这一长期的新加坡国策最终得以实现。
注重公共交通发展与运营管 理:1、整合公共交通机构,促进行
业良性竞争;2、多种公共交通方式一 体化发展,打造无缝综合换乘系统;3、 一体化票务系统,增强车资有效性和 可支付性;4、高质量公共交通服务标 准,确保公共交通安全、准时、舒适、 便捷;5、政府支持公共交通发展,全 方位改善提高公共交通环境。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精品工程
新加坡在城市精品工程的打造上,形成了从规划设计、施工组 织到质量保证一整套的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上,新加坡的城市建设者树立了强烈的精品意识, 努力追求经典,力求完美。努力营造优美的建筑景观。 在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实施上,新加坡一般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选 择本行业中世界前五强参与设计及施工,确保项目的品质和领先性。 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新加坡城市建设者对技术标准采用,持一种 实用主义态度,做到因地制宜。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开发
现在新加坡的实质性城市开发分为四个阶段:
令人窒息的 拥挤时期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1/4的居民挤在岛上1%的地区里,过 度拥挤、住房短缺以及不卫生的生活条件成为新加坡新政府手续解 决的问题。 1958年第一个总体规划诞生,标志着全方位持续改造 时代的到来。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公共住房计划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恢复工程也活跃地开展起来。概念规 划1971年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以指导其长期的城市开 发。 新加坡上世纪70年代的标志是市中心拥挤问题的解决和现代城市 建造的开始,80年代的中心转向了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多的重点转 向了生活质量,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通过经济杠杆控制私家车, 大力发展巴士、地铁等公 共交通。新加坡不仅车价 昂贵,还必须事先购买与 道路增长量相适应的拥车 证,拥车证市场拍卖,最 高价格与车价相当。并且 要支付高昂的公路费和停 车费。控制私家车的同时, 努力创造公共交通条件, 设置了巴士专用道,十字 路口巴士优先,目前拥有 巴士3800辆、地铁85站, 71%的公共交通使用者可 在1 3小时内到达目的地。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
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仅仅用 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 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称。 新加坡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经 验是科学处理好规划、建设和管理 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 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 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 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 机衔接、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3.重视家庭
2
5
根据政府规定,每个成年居民(21岁)凡是购买组屋,无论是直接向政府申 请购买,还是在公开市场,利用政府提供的津贴购买转售组屋和私人开发商 开发售卖的组屋,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必须组成一个核心家庭,单身人士 无权直接向政府申购。
4.关怀弱势
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拥有房屋私产也是新加坡政府组屋制度的重要内容。
筹融资渠道 畅通
合理控制价格
组屋物业由社区市政理事会统 一管理,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 10年一大修,使整个城市面 貌始终保持整洁靓丽。在组屋 翻新修建中政府支付90%以上 的费用。
分配覆盖人群
政府规定每户月收入低于8000元的新加坡 居民具备购买资格,在新加坡80%以上居 民符合这一标准。5年后所购买的组屋可自 由上市,还可以根据家庭情况和需求,第二 次申请政府组屋,不过公积金贷款利息比第 一次要高些。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花园城市
新加坡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展开,数十年坚持不懈绿化面积占 到国土的4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树木、花草多层次覆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 花园城市”。 绿色廊道独具特 色:建立公园串 连廊道
绿化触角装扮每寸土 地:真正做到了见缝 插绿、土不露天
新加坡通过普通公路、快速公路、 地铁和轻轨有效连接,实现了有 效的四级交通体系。所有城市快 速和干道路网都向中心城区和商 业中心集中,所有主次干道都长 线连贯,高速公路总长161公里, 公路网3356公里,平行道路保 持200-300米距离。新加坡道路 只有车行道和人行道,没有慢车 道。车行道大多是一对单行道, 单行道少则3车道,多的5车道, 同时修建了大量的人行过街天桥, 红绿灯很少。由于完善通畅的交 通网络体系,使所有车辆都能够 有效快速地分流,虽然新加坡拥 有各类汽车96万辆,但车速都出 奇的快,既使在闹市区时速都在 50公里以上,几乎看不到交通拥 堵现象。
新能源利用考虑到经济 成本,主要发展垃圾发电和 生物质能利用,总量占10% 左右。目前太阳能和风能在
太阳能超级树 Solar Supertrees in Singapore
新加坡新能源利用中所占比
例较小,多体现在示范区和 示范建筑上,如新加坡“南 湾”的标志性建筑——太阳 能超级树。
三、新加坡市政规划建设-市政工程
水共享
启动“ABC”全民共享水源计划。
三、新加坡市政规划建设-能源利用
新加坡能源资源同样匮乏,依赖进口能源支撑本国发展。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用于 本国能源产业。 能源利用方面,强调能源用户端的高效利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减少能源消耗,结合花园城 市建设,通过立体绿化,减少建筑能耗、实现低碳。新加坡80%的电能都由清洁能源天然气提供。
三、新加坡市政规划建设-水源的综合利用
开源
新加坡政府提出开发四大 “国家水喉” 计划(由马来西亚柔佛 水库提供的进口水、 由国内集水区集蓄的天 然降水、由污水经深度 处理的新生水和海水淡化水),正由历史上主要依靠外来水源, 逐 步向着实现水资源供应自给自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