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

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

3.2
2复苏药物
2010年指南弱化了高级生命支持中复苏药物 的重要性。11。肾上腺素已用于CA有近50年历史, 虽然它因不能有效地提高ROSC率及改善预后而受 到质疑,但目前仍为CA的首选药物。血管加压素 可代替第一剂或第二剂肾上腺素,但对于无脉电活 动(PEA),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均未证明有效。 对于心室停搏和缓慢的PEA,2010年指南不再推 荐使用阿托品。 如持续性VF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 素、血管升压素无效时,可考虑使用胺碘酮。CPR 时胺碘酮原液快速静注可以减少除颤次数和除颤能 量’19I。动物实验发现尼非卡兰治疗VF的作用与 胺碘酮类似¨…。 对联合用药尚有争议。李慧等’2¨的Meta分析 发现,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复苏中联合应用血管 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有学者发现氨茶碱与肾上腺素 或/和血管升压素联合应用比单用标准剂量肾上腺
细胞内钙失衡、氧化应激损伤、病理性蛋白酶级联 反应和细胞死亡信号通路活化等嵋5I。国内学者发 现,水通道蛋白-4怛6|、延髓心血管中枢N一甲基一D- 天冬氨酸受体上调怛“、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 (MMP-2)和MMP-9 28]可能与CPR后脑水肿的形 成有关。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可释放凋亡诱导 物质(如细胞色素c等>从而启’动细胞凋亡_2
述如下。 1
只有VF波频率和振幅达到一定阈值时,除颤才有 较好效果,如VF持续时间超过5 rain,或VF波频
率和振幅没有达到一定阈值,应先CPR再除颤。
另外,VF波频率为(6.79±2.26)Hz,振幅大于
0.3
mV时电除颤,成功率可高于80%。 标准胸外按压 近年来,快速有力不间断
1.2人工循环
1.1
其他人工循环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人工循
环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进,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 何一种CPR装置比徒手CPR更具优越性,故2010 年指南弱化了CPR装置的重要性¨1。
①自动CPR系统:如“萨勃”机和
“AutoPulse”系统,近年来国内不少医院已引进使 用。它们能节省人力,提高ROSC率,值得推广, 但对患者预后却无决定性意义H卜12 J。国内自主开 发的气动胸腹反向按压CPR装置明显优于传统的 单纯胸外按压¨引,但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CA后心肌功能障碍 CA后心肌功能障碍包括全心收缩和舒张减退
功能(心肌抑顿)心5’37。381等,它是暂时的、可逆 的,ROSC后24 h可明显改善,72 h后几乎恢复正
万方数据
史堡急趁堕堂苤查至Q!兰堡!旦箜呈!鲞筮!翅坠i里』垦塑!!g丛鲤:』!里坚!型至Q12:y!!:兰!:盟!:! 常心5I。目前其机制不明,可能与心肌B受体信号 传导受损有关¨引。 对于CA后心肌功能障碍的干预,北京朝阳医 院急诊科科研团队在猪CA模型上发现采用多巴 胺、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对维持ROSC后血流动力学 稳定及氧代谢平衡有重要作用,对早期脑复苏有 益。8’40。41I。另外,联用选择性仪一受体激动剂米伐 对国际CPR指南基本上是全盘接受,忽视了结合 我国国情使指南本地化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深刻 地认识到与国外的巨大差距,迎难而上,力争改变 我国在CPR领域研究的被动局面。这就需要我们 熟悉国际CPR研究的新动态和热点,结合自身的 特点和优势选好研究方向和切入点,以科学而严谨 的态度去设计并实施实验,尤其是要组织多家单位 进行有较大影响力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RCT, 通过高质量的论文与国外同行交流。这样我们就可 能拿出令人信服的客观证据,参与甚至主导国际 CPR指南的讨论。这一天我们拭目以待!
综合征(SIRS)、血管调节受损、组织氧输送和利 用受损、血液凝固性增加、肾上腺功能减退和对感 染的耐受性下降等拉5I。 CA是人体最严重的休克状态,全身缺血一再灌注
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组织氧利用受损,并引
起内皮活化和SIRSⅢJ。核因子.KB激活,大量炎症因 子的释放,具有保护和损伤双重作用H7I。血必净是我 国自主研制的具有清除炎症介质、防治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MODS)的中药制剂,可调节CPR后机体 的炎症反应㈣。。 CPR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抗纤溶系统都是活 跃的H引,凝血系统的激活又可促进SIRS的发展和 恶化,是引起复苏后高病死率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对于CPR后溶栓治疗争议很大,溶栓治疗能增加 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但从整体而言,可提高患者的 出院率并改善远期神经功能预后[50。51I。 另外,全身性缺血.再灌注影响肾上腺功能, CPR后相对肾上腺功能不全很常见,可能是血管 调节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CPR后机体可出现内 毒素耐受,虽然这能减轻SIRS对机体的损害,但 是也可诱发免疫抑制,引起机体对感染的耐受性下 降,使院内感染的风险增加。 3.4 CA病因的治疗
由于在CPR初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于通气
支持,并且气管插管也较难实施,即使是熟练的操 作者也很难在10 S内完成,所以气管插管应选择合 适时机。当电除颤2~3次后仍未成功或心脏复律后 不能维持,或叹息样呼吸完全停止,通过有效的胸 外按压仍未恢复,或虽有叹息样呼吸但非常浅慢, 全身紫绀明显,此时应紧急开放气道。16|。但对于缺 氧性CA,尤其是大多数婴儿、儿童,及由溺水、药 物过量或创伤引起的CA患者,以及任何原因CA发
of
spontaneous
min,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即开始下降,每
min更换按压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按压效率∽o。
Zan等olol发现CPR过程中采用从1数到10重复3 次的报数方式进行胸外按压具有更高的按压有效 率,能提高CPR的质量。
1.2.2
circulation,ROSC)率更高皿。1。重视胸外按压、避 免按压中断,可使心肌得到持续有效的血流灌注; 并且单纯胸外按压时被动通气可与低水平的肺血流 灌注相匹配,患者叹息样呼吸也能提供一定量有效 肺泡通气量,这些均可实现一定程度的气血交换, 可满足机体复苏初期代谢的需要’4‘5 J。但国内仍缺 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
史堡急趁匿堂苤查至Q!呈生!旦箍呈!鲞筮!翅g堕也』垦里!臻丛塑:』!旦些!翌兰Q!兰:y!!:兰!:盟!:!
・5-
・述评・Biblioteka 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 0年研究进展
李春盛龚平
近10年来,在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 2000、2005和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 (e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与心血管急救 指南(简称国际CPR指南)陆续颁布。新指南每 次出现和推广,都引起全世界的热议,有肯定也有 争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临床医生对CPR的认识, 也促进了CPR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这些年来, 国内关于CPR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
③体外膜肺氧合:国外报道体外膜肺氧合
作者单位:10002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急诊科 通信作者:李春盛,Email:lcscyyy@163.corn
(ECMO)抢救CA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已高达 57%~64%,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ECMO能为 CA患者,尤其是对电除颤、胸外按压、常规药物
生5 min后¨“,复苏程序应当为“A.B.c”。
CA后综合征及其治疗
ROSC后机体将出现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状
态,2008年国际复苏联合会等5个学术组织将其 命名为“CA后综合征”悼5|。2010年国际CPR指 南将“生存链”增加一环,即CA后的治疗¨o,认 为患者出现ROSC只是CA后救治的开始而非终极 目标,为了提高出院存活率和争取神经功能预后完 好,需要多专科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春盛.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 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2]成俊芬,骆永文.两种心肺复苏顺序抢救未被目击心搏骤停患 者效果的比较[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9):532. [3]陆长东,朱松杰,熊远青,等.溺水儿童非传统顺序心肺复苏成功 的原因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9):625-627. [4]王烁,武军元,季宪飞,等.叹息样呼吸与猪心肺复苏过程中 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
3.1
CA后脑损伤 CA后脑损伤机制很复杂,包括中毒性兴奋、
1.4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在CPR初期并非必需,重要性不如
以前。2010年指南对于非医务人员,推荐可不予 人工呼吸。但对于婴儿和儿童,缺氧是猝死的主 因,需实施人工呼吸。 主动加压一减压CPR(ACD—CPR)是一种新的 体外人工通气方法,单次操作能产生 (319.70±15.30)ml的潮气量,基本达到人体需要 的基础量¨8|。吸气阻力阀装置(ITD)是一种吸气 阻力装置,可防止在按压解除阶段吸入气流,以增 加胸壁复位产生的负压,增强CPR的效果。ACD— CPR和ITD两者联用能提高ROSC率和短期存活率, 但不能明显改善出院存活率和神经功能预后。
万方数据
・6‘
主堡急盗医堂苤查至Q!兰生!旦筮呈!鲞箜!翅堡堕也』垦里!篷丛堕:』!望坚!翌至Q!呈:!!!:呈!:盟!:! 素更能提高ROSC率陋‘2 3I。肾上腺素与氨茶碱均 可导致心脏过度收缩致舒张障碍,即“石头心” 现象,可能是复苏失败的原因之一,两者合用似有 相互抵消的作用Ⅲ1。

治疗、机械通气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反应不良的 危重患者提供最快的心肺功能支持¨5|。缺点是费 用昂贵,创伤大,需要一定插管准备时间。 1.3开放气道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1.001
②插入式腹部按压:插入式腹部按压是在传统
CPR的基础上交替进行胸部、腹部加压,当腹部 压力达到100
压16
mm mm
Hg时可以恒定地增加全身灌注
Hg。它可明显提高冠脉灌注压,提高
ROSC率,未发现明显并发症。1 4I。
电除颤 胸外按压与电除颤何者为先曾有争议。近年发
现,心肌梗死(CA)最初4 min内胸外按压与电 除颤何者为先均不影响结局∞j。因此,最近国内 外均倾向于对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无脉室速患者首选电除颤。马承君等‘7 o对206例 VF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VF持续时间及 波形是决定CPR和电除颤优先次序的因素,并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