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

最早的庙号
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

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

庙号以“祖”为最尊,“宗”次之。

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明仁宗等。

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谥号起自周朝,秦统一后中断,从汉至清则从未断绝,根据谥法: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

谥号用字一般都有褒、贬之意。

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都含褒扬之义;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则贬义;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却是哀怜之义。

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

如唐太宗李世民以“贞观”为年号。

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所定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年号的作用,一是记载帝王的在位之年,二是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的“始元”;三是表示祈求福寿,如武则天身体不适,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四是表示吉祥,如汉武帝见到亮星改年号为“元光’;五是表示重大时事,如汉武帝首次登封泰山,改年号为“元封”。

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改年号,多者达十余个。

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如何简便的区别帝王的庙号、谥号、年号呢?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

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清两代。

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如嘉靖、崇祯、康熙、雍正、乾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