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 高考历史常识

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 高考历史常识


2、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按习惯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 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 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 这样一世纪只有99年,变成公元1年~ 99年,以后的每个世纪仍 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 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 299 年,„„。 公元前一世纪为公元前99年~公元前1年„„ 。
二、 干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简称,其字如下: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 为一个数,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 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 亥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个循环。 干支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日纪时。 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干支纪年: 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酉政变 (1861年,同治帝),辛丑条约(1901年),辛亥革命(1911 年武昌起义)。历代皇帝庙号源自谥号、年号一览表(部分)年号
建元 建武
黄龙
黄初
太康
永初 天监
贞观 永徽 开宝
太平兴国
庆历
绍兴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 魏文帝、晋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 宋太祖、元世祖等。 明清时期则多称年号(明朝也常称庙号),如永乐帝(明成 祖)、康熙帝、嘉庆帝、光绪帝。
六、公元纪年 1、公元纪年的由来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 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纪年起算点(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XX年,在此以后的 时间称公元XX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 年)。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由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 公历一样,不必换算。
中华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
如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 年。反之,知道民国多少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便可得 出答案。
五、黄帝纪年 是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但黄帝是哪一年降生的,在文献 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 省政府也跟着使用。 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
【学以致用】 1、【2007年全国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2、(浙江温州四校2011届高三测试,5)从汉代起,皇帝都有 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皇帝地位的独尊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3、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杨康 名字来自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靖康”是指( ) A、河南开封 B、宋钦宗年号 C、宋徽宗庙号 D、宋徽宗谥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谥号”容易使“子议父、臣议 君”,故废除谥法与庙法。 汉代恢复谥法,唐宋为谥法发展时期,并打破了皇帝一、 二、三字谥号旧例,发展为四字及以上,多的达二十几字。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 成仁皇帝,23字。 非帝王者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欧阳修)、忠烈公(史可 法)等。
附: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
一、帝王纪年(帝号或年号纪年)
教材在叙述中国历史时,常常用象 “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 和“贞观时期”,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 概念,这种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 纪年方法,就是帝王纪年法。 西周至秦朝时期,采用帝号纪年,如 周宣王二年,鲁隐公元年、秦二世元年。 从汉武帝开始,皇帝有年号,采用年 号纪年。如开皇元年,贞观十三年,庆历 四年,顺治五年,乾隆三十年。
在封建时代,新皇帝登基一定要改变年号,称为“改 元”。同一皇帝在位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曾改元达11次,武 则天当政时改元达17次。
相反,明清两朝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后人常用年号 来称谓明清皇帝。如: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永乐帝(下同) 明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
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 如果年份是两位数,即1~99年,则为一世纪; 如果年份是三位数,即100~999年,则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 加1,就可得这一年所在世纪。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 6+1=7,故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 如果年份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 位数加1。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 公元19世纪内。 公元前也一样。(注意公元前的表示方法)
国号、年号、庙号、谥号
(附历史纪年法)
一、国号(朝代名称)
国号即国家或朝代名号。 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新上台的统治者总要变更国号,这也是 为了表示新朝的圣明。 一般来说国号大致有以下几个来由: ①由发迹地或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 如夏商周秦既是发迹地,又是部落名; 赵匡胤原为宋州节度使,“陈桥兵变”后,因发迹在宋州, 故国号曰“宋”。 ②根据发迹地的某种特产定国号: 如辽,“辽”的契丹语意为镔铁(精炼的铁),因耶律阿 保机发迹地产镔铁,即用为国号。 金朝亦如此,《金史· 太祖纪》载:“辽以镔铁为号,取其 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于是国号大金。”
④根据谶语或文义来定国号: 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热衷汉文化,至元八年(1271)即帝位, 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公布 国号为“大元”。
⑤以某种在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来定国号: 朱元璋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曾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 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故又称“光明教”。1368年朱元璋称帝, 国号“大明”。 ⑥按音韵通假、同音相代为国号: 如清朝,满族原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 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其子 皇太极即位后有入主中原之意,因金、汉是世仇,怕引起汉人 反对,故1636年改国号为“清”。清、金音近相通。
四、谥号
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 人死去以后,朝廷或其好友门生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 养,给予他们的带有评判性质的一种名号,称为“谥”或“谥 号”。 简单来说,就是XX王、XX公、XX帝(唐以前)。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如:秦穆公、晋文公;也 有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世祖、太宗发扬光大, 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 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 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业不足, 德宗、宁宗过于懦弱,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 文宗、武宗名褒实贬,(如唐文宗、明武宗,文武本为谥号) 穆宗、敬宗功过相当, 光宗、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由于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死后追尊的,所以皇帝在世时是 没有庙号和谥号的。电视剧中常常出现此类史实错误。 年号虽然是皇帝在世时就有的,但人们也不直接以年号称呼 当朝皇帝。在明清影视剧里,我们常见到以年号称呼在位的皇 帝,这是一种不恭敬的称呼,仅比直称皇帝名姓略强,只有对 皇帝不恭之人私下里如此称呼。 比如,我们称呼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呼爱新觉罗•弘历为乾 隆皇帝,都是皇帝死后人们对他的习惯称呼,皇帝在时,是没 人敢如此称呼的。(但用皇帝年号纪年表示时间时除外) 既然如此,那么当时的古人是如何称呼在位皇帝的呢? 称呼在位皇帝,背后称呼一般为皇上、皇帝、天子、今上、 主上、当今圣上、圣人、官家等,当面称呼则为皇上、陛下、 万岁等。
③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 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故统一天下后国号“汉”;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 “魏”; 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加之孙据吴地,史上曾有吴国, 故孙称帝后国号“吴”; 司马昭曾被封为“晋公”、“晋王”,其子司马炎称帝后国号 “晋”; 南朝宋、齐、梁、陈的建立者曾被封为“宋王”、“齐王”、 “梁王”、“陈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袭 用此封爵,称帝后建“随朝”,因随有走之义,恐不祥改为 “隋”; 李渊建唐前为“唐国公”;
二、年号
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是一种吉祥兴盛的象征,体现了在位 帝王期盼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和兴旺发达的心愿。 帝王有年号始于汉武帝。 年号一般用两字,如: 汉武帝—建元,汉元帝—竟宁,光武帝—建武,汉献帝—建安, 魏文帝—黄初,昭烈帝刘备—章武,后主刘禅—建兴,吴大帝孙 权—黄龙,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南朝梁武帝—天监, 隋文帝—开皇,隋炀帝—大业,唐太宗—贞观, 唐玄宗—开元, 宋太祖—开宝,宋仁宗—庆历,宋神宗—元丰, 宋高宗—绍兴, 元世祖—至元,明太祖—洪武等。 但也有用四字、六字的,如王莽“始建国”,武则天“万岁 通天”,宋太宗“太平兴国”,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等。
清世祖爱新觉罗· 福临,年号“顺治”——顺治帝(下同) 清圣祖爱新觉罗· 玄烨,年号“康熙” 清世宗爱新觉罗· 胤禛,年号“雍正” 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年号“乾隆” 清宣宗爱新觉罗· 旻宁,年号“道光” 清德宗爱新觉罗· 载湉,年号“光绪”
三、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专享的殊荣。 封建时代,大凡皇帝死后,新皇帝一定在供奉祖宗的太庙 为死去的皇帝立室奉祀,并特别立一个名号--庙号。 简单来说,就是XX祖、XX宗。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即汉高祖)、唐高祖、宋太 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唐高宗、宋仁宗、 明神宗等。 在隋朝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 武功和德行卓著的皇帝才能有庙号。如西汉12个皇帝有庙号的 不过是六七人而已。 但是到了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 每个皇帝一般都有庙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