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庙号年号谥号

庙号年号谥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
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

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

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

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

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

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