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奶牛产奶量
环境因素影响奶牛产奶量
影响奶牛产奶量因素有环境、气候与人的因素。
其中,环境因素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主要有:气温变化对奶牛有较大的影响,湿度、气压、气流与季节
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产奶量的高低。
在北方,冬季牛舍寒冷,奶牛饮凉水都会造
成奶牛产奶量低。
而且,奶牛有很强的耐热习性,但并不耐寒,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又很干燥。
如果饲养管理不当,牛舍温度低,加之饮凉水,会使奶牛的血
液循环不良,体温降低,机体内的能量过度消耗来用于维持体温。
同时,奶牛
的食欲下降,加之青绿饲料匮乏,营养物质的摄人不足,极易导致产奶量下降,甚至影响奶牛的正常发育。
另外,环境因素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属于间接影响。
环境卫生差和空气湿度太大会引发奶牛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会影响奶牛的
生理机能,影响奶牛的泌乳性能,最终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甚至导致奶牛过
早的被淘汰。
环境因素不仅对于产奶量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奶牛蛋白质含量也有影响。
冬季奶牛的产奶量低,营养价值与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不突出;夏季奶牛的产奶
量会增加,与此同时,营养价值与牛奶的蛋白质含量突出,并且夏季温度高,
奶牛的机体不适应。
暑热刺激,天气酷热造成产奶牛食欲下降,采食量不足,
奶牛体力下降和乳腺机能降低,因此导致原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受到影响。
由于
环境卫生条件差,使奶牛患上乳房炎,乳成分合成机能明显降低,造成乳脂率、无脂固形物明显降低。
另外,饲料饲喂的不均衡、体况不良、饲喂变质饲料等
原因,造成肝脏机能下降,使转化成乳成分原料的营养供给不足,乳脂率下降,无脂固形物合成减少,牛奶变稀。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人为因素主要有:奶农饲
养技术及奶农素质不高,奶农挤奶技术不正确,不良的挤奶准备工作、挤奶机
的真空度及脉动次数等不正确因素,不仅影响奶产量,也影响乳脂率的提高。
此外,环境的突然改变,原有饲喂程序的破坏,饲养员、挤奶员的改变,疾病
等对产奶量和质量都有影响。
提高产奶量要因时因地制宜
“针对目前现状,要想使得奶牛多产奶,必须按照奶牛生理变化和不同的生理阶段及产奶量多少进行科学饲养。
”敖日格乐提出,提高奶牛产奶量须注
意以下方面:“针对目前奶牛饲养,我们应更加注重集约化,实行分段饲养。
奶牛产奶量的高低不是光靠牧场的规模,无论是百头还是万头,都应走集约化。
应分段饲养为:干乳期、泌乳前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
对于提高奶牛产奶
量还应加强夜间管理。
首先,加喂夜食,白天喂足量草料,夜间10点可加喂适量草料,但不宜过多,以免消化不良,饮足清水,以补充奶牛体能消耗,增强
抗逆能力,提高产奶量。
其次,延长光照,夜间可采用白色荧光灯照明,光照
由9——10小时延长到13——14小时,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消化率、饲料利用率及产奶量。
再次,夜间保持安静,奶牛喜欢安静,尤其夜间,如受惊吓,
会使产奶量下降和牛奶酸度提高。
然后,垫好睡床,奶牛夜间趴卧时间长或趴
在又湿又硬的地面上,不仅影响产奶量且易引发疾病。
每晚挤奶及清扫粪便后,在趴卧处垫上软草,潮湿处再撒些草木灰,使牛舍清洁干燥。
最后进行夜间运
动与夜间观察,夜间奶牛在运动场活动1小时,可提高消化能力,促进食欲,
提高产奶量。
并且,多数奶牛在夜间发情,夜间应认真检查母牛发情、休息、
反刍、精神状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造成奶牛空怀期延长,影响产奶量。
另外,注重提高奶牛的采食量,用含高品质、高能量的优质粗饲料来喂养
奶牛。
饲料饲喂量的设置,应防止饲料消化率、微生物蛋白的合成、乳脂率的
下降和酸中毒,应做到自由采食,因为它是最适合奶牛的饲料给与方法。
对于
饲料方面,冬春季节青绿饲料匮乏,如果在冬春季节每天饲喂适量的青贮饲料、青干草,一般可提高奶牛产奶量10%左右。
青贮可以增加原料中原来所没有的
营养成分。
在乳酸菌的作用下,青贮原料所含的糖分迅速分解并转化为乳酸,
再加上青贮饲料内酸度的提高(在PH值下降到4.0——4.5时)创造了抑制腐
生菌的繁殖和生长的条件。
在青贮过程中,还可以使原来的粗硬秸秆变软、变熟,提高家畜的采食量和消化率。
使用优质青贮饲料饲喂奶牛,不但可以减少
疾病,增进健康,而且消化率高。
与此同时,各位学者、专家也应该不断研究
出更科学更合理的饲养方法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另外,对于奶农整体素质的
提高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