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有教无类

《论语》选读·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 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 和做法: 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 差异。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 地教学。 3.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谨言慎行,无加妄言
4.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 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 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 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 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 得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 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 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 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 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 “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 “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谨言慎行,无加妄言 3.注重启发,举一反三 4.学思并行,相互促进 5.注重步骤,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参考译文】 2.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 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 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 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 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 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 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 他。”
学思并行,相互促进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 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 提反对意贝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 可是,我注意观察他课后的情况,却发现 他 很能发挥我所讲的内容,颜回并不愚 笨啊。 学与思相结合才能学得好,学得快。
学思并行,相互促进
谨言慎行,无加妄言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 中表现出孔子的主要的教学 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 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 “未知,焉得仁?”一方面, 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 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 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 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 为政),19次。 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 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 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 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 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也有 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 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
注重启发,举一反三
5.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 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 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 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 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而言,孔子反对 “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 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 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
学思并行,相互促进
6.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 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 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7.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 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 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 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 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 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 以教育。 三、不论年纪大小均可 以施教。 四、不论资质禀赋差异 均要教育。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 意义何在?
•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 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 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 素质、义务教育。
孔子主张“教学相长”,希望能够形成良 好的师生互动,所以他曾经一度不赞同颜 回的做法。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学 生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能够提出自己的见 解。
《论语》选读第六章节
有教无类
《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 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 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 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 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从中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 践。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 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孔子学生有年龄差距。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 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年长的弟子与孔子 差六七岁,如冉耕、颜无繇;年纪小的差到五十几 岁,如公孙龙、叔仲会。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子夏惜财,高柴 愚笨,曾参樊迟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孔子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有贵族,如鲁国大 夫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孔子的学生,孟熬子是世卿 子弟。但更多的还是平民,仲弓父为贱人,子路为 野人,公冶长曾为罪犯,颜添聚当过强盗, 孔子的学生有不同的职业。孔子的弟子子贡是 卫国的商人,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颜回、 原宪为贫民,樊迟为农民。
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扫清文言知识点。 1.注音 愠色yùn 罔然wǎng 弑君shì 殆危dài 悱恻fěi 切磋cuō 偏安一隅yú 2.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名——动 使动用法 求也退,故进之 使动用法 由也兼人,故退之 使动用法 三已之,无愠色 意动用法 礼后乎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思考题: 思考:总结孔子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