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对于保证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国家权力监督的必要性
1945年7月,毛泽东针对黄炎培希望中共能找到一条跳出历代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率的新路,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新路,那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此言,是毛泽东对“国家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制约”这一从古至今人类政治思想成果和治国经验的肯定认可,又是对民主监督是国家政权稳固发展的重要保证的强调。
权力与监督,可谓人类政治思想史上恒久的主题。
权力应当受到监督、制约,尽管不同社会阶级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这一命题本身,可以说取得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广泛共识。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监督、制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国家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客观上有可能导致担负这种职能的人,为了追求自已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
即使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同样面临这样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强调:必须把人民监督作为新型无产阶级国家的重要基石。
列宁说,人民的监督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决定的,“正是苏维埃与劳动人民接近,才造成一种特别形式的罢免制和另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制,现在应极力发展这些形式。
”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民主监督,毛泽东提出了宝贵的民主监督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还研究和制定了一些重大的民主监督制度。
然而,由于5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被践踏和掠夺。
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政机关出现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
腐败,实质就是公共权力私有化,因而根除腐败的关键举措就是强化权力的监督、制约、保证权力规范运行。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充分证明:国家权力的失监、漏监、禁监,必定导致权力的扭曲和权力系统的失控,最终也将导致国家权力因基础的丧失而垮台。
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地位及特征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地位是由人民政协制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重要地位,它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第二,政协委员具有广泛代表性,并且是高层次的;第三,政协协商的内容主要是关系国家大政方针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第四,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咨询,并在不同程度上对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
人民政协制度的特点,决定了政协民主监督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广泛性
政协无论在其民主监督的主体上,还是民主监督的内容及范围上,都体现出明显的广泛性。
民主监督的主体不仅有中国共产党,而且包括了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别以及无党派爱国人士和少数民族人士。
在民主监督的内容及范围上,既有宏观的国家宪法与法律、法规的施行情况,中共中央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情况,也有具体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的情况,还涉及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和个人遵守政协章程和执行政协决议的情况。
(二)敏感性
人民政协汇聚了社会各界的代表人物,对各类社会问题反映灵敏,这就为政协的民主监督提供了先人一筹的条件。
其次,由于政协成员广泛参与了涉及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要问
论人民政协
对国家权力的民主监督
◆康超光刘益飞文爱民
理论园地
20
题在决策前及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协商,使得政协成员能够在较高层次上知情早,投入早,对决策的背景、动机、实施过程都更明晰,因而反应也更敏感。
再次,同执政党与国家领导机关相比,政协常常显得要超脱一些,看问题有自已的一些独特方式,能使执政党经常听到不同的声音,更加全面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三)权威性
政协民主监督的权威性不仅表现在宪法赋予并保障其地位和作用上,表现在执政党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上,还具体表现在民主监督的主要方式上。
在现有的民主监督的三种基本方式中,最主要最经常表现出来的,是以各级政协组织的名义郑重地向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及各级政府机关提出的提案或者有关意见(包括各种批评的、举报的、督促的建议)。
这种方式,使政协组织同权力中枢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和对话,作为一种组织行为,这种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并要求对方组织须有回应。
这样,政协的民主监督就能直接在较高的乃至决策的层面上引起反响和受到重视。
(四)有限性
在我国,政协定位明确,授权有限,它毕竟不是一个权力组织,不可能实行权力对权力的硬性的监督制约。
从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出发,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做法,也不能搞“朕即国家”的专断体制。
而只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认识和确立政协民主监督的恰当位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宪法和政协章程的规范下,积极地有作为地履行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
三、健全政协民主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有效地发挥政协民主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大作用,很有必要进一步健全政协民主监督的机制。
其基本着眼点应当加大监督的力度,完善监督的方式,保护监督的权利,讲究监督的实效。
为此,需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走出思想的误区
迄今为止,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障碍影响着政协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这是健全政协民主监督机制难以回避的问题。
如对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和不同的声音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历史经验看,就国家大事而言,建立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基础上的共识,更有易于实现“高度一致”的局面。
政协的民主监督,不仅可以发挥群策群力,换位思考,多角度多侧面多种价值观念评判事物,发现执政党和国家领导机关由于自身的某些局限性难以发现的问题和错误的作用,还可以在民主监督的过程中求得更广泛的共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使“高度一致”有更自觉、更广泛、更可靠的基础。
政协民主监督的一些不同声音,常常是更深入更全面地思考问题的养料,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更是难能可贵的。
再如,对于政协民主监督的思想障碍还表现在怕麻烦,怕走得太远,怕不利于稳定等等。
实际上,由于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成员在根本利益上趋于一致的组织,政协的民主监督不论是建言献策,还是批评监督,都必须有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都必须服务于国家大局。
正是从这样一个基点出发,任何对于政协民主监督的不正确认识都是不必要的。
政协切实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确实使履行程序花费的精力多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多了一些,甚至尖锐的逆耳的意见多了一些,但这正如李瑞环同志所说的是“添了一些小`麻烦'”。
至于政协在监督的过程中揭示执政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揭露和批评种种消极腐败现象,这正是政协对国家事务充满责任感的体现,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体现,对党和人民的利益有利无害。
(二)民主监督要切实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健全政协民主监督机制的关键在于政协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要切实地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也就是说,这种职能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削弱,不因形势的变化而淡化,不因执政党注意力的调整而随意。
这就需要把政协民主监督实践中各种行之有效的经验用制度的、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使之逐步完善配套,从而使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机制可操作,有制度可保障。
对政协实行民主监督的三种主要形式,需要进一步制度化、具体化。
例如其中的“委员视察、委员提案、委员举报或以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建议”这种民主监督方式,似应就委员视察的时间和范围,委员提案的立案程序,委员举报的有效性及其反馈等方面,作出更具操作形态的制度规定。
(三)进一步提高政协委员的素质
政协委员的素质同民主监督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政协组织不仅要及时了解委员的意见和要求,为开展民主监督工作创造积极的条件,还应着力提高政协委员的素质。
要注意改变不少地方存在的政协成员年龄老化,把政协职务作为照顾性、荣誉性安排的倾向;有些政协组织对社会各界群众关心的有些问题见惯不惊,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民主监督的敏锐性和应有的勇气。
健全政协的民主监督机制,尤其有赖于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
我们理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循序渐近地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理论园地
21。